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周恩来与乌兰牧骑:指导首创试点 接见12次(图)(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1月06日 10: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1965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宴请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

  关心指导首创试点工作

  英雄的乌兰牧骑草原扎根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内蒙古创建和发展乌兰牧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综合服务轻骑队,是为了改变基层农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政治上当家做主的农牧民实现在文化上的翻身解放,改善和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时,担任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到农牧区检查工作时发现,基层文化生活很贫乏,特别是居住在牧区的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展览和文艺演出,听不到广播。在去北京开会时,他向周总理讲述了这种情况。周总理指出:是否可以研究一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法,建立相应的队伍。乌兰夫由此开始思考并指示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寻找解决办法。

  起初,内蒙古许多地方尝试在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建立文化馆站,但是旗县文化馆站一般只设在旗县城区,平时虽然也下乡到基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毕竟人力有限,一年到头只能到附近几个乡镇活动,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乌兰夫同志发现这个问题,又于1957年初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建议: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探索适应广大农牧区分散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乌兰夫同志回到内蒙古以后,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传达了周总理的建议,要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加快探索内蒙古农牧区基层文化工作的新途径。

  1957年5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要求,做出了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基层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文化局派出几个工作组到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和乌兰察布盟的达茂旗等牧区及半农半牧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工作组的同志们一致认为,鉴于内蒙古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种种特点,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组织精悍、便于流动服务的小型综合性文化工作队。他们将这个工作队命名为“乌兰牧骑”,即蒙古语“红色的嫩芽”之意,也可以说是“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夫同志认为这个思路比较好,建议先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自治区推广。

  1957年5月28日至8月11日,乌兰牧骑首创试点工作首先在纯牧区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和半农半牧区的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开展起来。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轻骑特点,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的综合功能,从试点开始就体现出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队12个人,两辆小胶轮车;翁牛特旗乌兰牧骑试点队9个人,一辆小胶轮车。在深入农牧区的巡回活动中,队员们都是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有的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在演出前后,他们还要分别担当展览讲解员、图文借阅员、文艺辅导员、民歌收集员,还要为农牧民照相理发、修理物品、挑水扫院、参加农牧业劳动。乌兰牧骑植根基层、情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在试点活动中逐步形成。

  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关怀,队员们常常不辞辛劳地为一两户正在放牧的牧民和卧病在家的老人进行专场演出,把农牧民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感谢毛主席、共产党。风沙弥漫或阴天下雨时,队员们就分成小组,到学校教室和各家各户开展分组演出,即使是为一两个人演出,大家也照样一丝不苟,认真演好每一个节目,仔细讲解每一个展览。乌兰牧骑试点队全心全意为农牧民送歌献舞、热情服务的感人事迹,很快传遍了农村牧区,受到农牧民和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乌兰夫同志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乌兰牧骑试点成功的消息。周总理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文艺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好办法,并提出要继续总结乌兰牧骑的经验,坚持完善这种做法。回到呼和浩特后,乌兰夫同志在内蒙古党委常委会上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1957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要求文化部门总结推广乌兰牧骑试点经验。195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下发了内蒙古文化局《关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乌兰牧骑的报告》,乌兰牧骑便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普遍建立起来。

  乌兰牧骑的创建及其基层服务,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各族群众的关怀温暖,密切了同农牧民的血肉联系,丰富了农牧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对内蒙古农牧区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因此后来周总理曾经建议:“应该写个《乌兰牧骑赞》。”乌兰夫同志也强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上,应当写上乌兰牧骑的一页!”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