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帝王级”民国墓葬:现存104件汉白玉石刻(图)

2014年01月09日 10:37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灵谷寺东侧有条碎石甬道,路两旁苍翠葱郁。路的尽头有座西式圆形墓茔,十分幽静,这里长眠着原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

  81年前的今天,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谭墓落成典礼,当时有石狮、石华表、石牌坊各种汉白玉建筑共108件。“谭延闿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任上去世,享受的是国葬待遇。”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路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座“帝王级”的民国墓葬非常罕见,在江苏省是唯一一座,全国也找不到能与之比肩的。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

  【谭延闿其人】

  曾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媒人

  谭延闿,1880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及行政院院长。他不仅位高权重,还是民国书法四大家之一。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是介绍人。谭延闿的女婿陈诚,是蒋介石器重的将领。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突患脑溢血去世时,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当即决定为他举行国葬。

  “谭延闿墓是中山陵最早的附葬墓。”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路侃介绍,墓葬规格仅次于中山陵,“相当于古代的帝王级葬礼。”由于陵墓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工,国民政府于1931年9月4日举行了国葬典礼。据《中山陵志》记载,这一天,国民政府下令南京各机关公署放假,全市停止娱乐宴会,各街道、商店、住宅均挂半旗致哀。清晨5时,停灵处鸣礼炮十九响,然后启灵出发,于8时30分左右抵达灵谷寺东侧的墓地。蒋介石专程从汉口赶来为其执绋。

  路侃说,谭延闿墓占地三百余亩,工程浩大,举行国葬时,陵墓还没有完全建成。曾参加设计毛主席纪念堂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建筑师杨廷宝,亲自为谭墓规划设计。

  【“高大上”的民国墓葬】

  现存104件汉白玉石刻,精雕细琢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拜谒了谭延闿墓。由灵谷寺向东行走二三十米,路南是八功德水龙池,也是谭墓的起点。沿碎石甬道前行至广场,北面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再往前是谭延闿祭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值班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原有一座汉白玉石屏,屏前有谭延闿遗像一幅,还有一张汉白玉供桌,但都毁于战火。行至甬道尽头,豁然开阔。一座西式圆形墓包背倚钟山,庄严肃重。石阶两侧,依次立有精雕细琢的汉白玉望柱、石狮、花坛等。圆形墓包前还设有一座汉白玉祭台。1932年12月谭墓建成后,这里的汉白玉古物共计108件,现存104件。

  1933年1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谭墓落成仪式。

  原是清代王爷墓前的古物

  路侃告诉记者,他曾对这些石刻做过详细统计和研究,“据考证,这批石刻不少出自圆明园。”

  以“灵谷深松”碑为例,汉白玉质地,望柱的柱头饰有莲瓣纹、二十四节气纹,十分精美。汉白玉底座上刻4条龙纹图案,并配以寿山福海的纹饰。路侃说,由于北方矿脉好,古代最好的汉白玉就在北京,而谭延闿墓前的华表、石狮和花盆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以汉白玉华表为例,望柱上是升龙,围栏上图案也很精美。”路侃认为,这批古物通过种种纹饰向世人宣告它们的“身份”,“它们是北京昌平原清咸丰皇帝的重臣肃顺王爷坟前的古物。”

  被古玩商贩卖,后全部转赠谭墓

  在考究的汉白玉用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路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据史料记载,1932年5月,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在平绥路线昌平县车站发现车皮五辆,装运石柱、石狮、牌坊等共数百件,“扬言运往南京,供谭延闿墓地之用”。但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听说,这些文物是北平古玩商人贩卖的。

  当时,古墓盗卖石器的风气正浓,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对这批石器进行了依法扣留。经过检查,工作人员发现,石器远比谭墓采购单中的数目要多很多。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与北平市政府讨论决定,将这些先扣留后没收的石器全部转赠给谭墓,既襄国葬盛典又惩戒了奸商。

  “108件古玩中,仅其中一件就价值两千元,在1932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路侃说,由于古玩规格、大小不同,很难对整体文物进行估价,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加上修建陵墓的22.3万元,谭延闿墓堪称一座价值连城的民国墓葬,“这么奢华的陈设,在江苏省仅此一例,全国也几乎找不出可以与之比肩的。”

  据《中山陵志》记载:这些文物启封点交时,有石狮一对、石华表一对,石碑、石水牌四件,石牌坊一座,共46件;石花门全套,共36件,石地座一副,计8件,小石条14件,还有小件若干,共计108件。

【编辑:蒲希茜】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