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莎莱晚年常参加公益活动 90岁时为"中国梦"作词曲

2014年02月19日 14:46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1939年春在延安鲁艺,冼星海老师和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女声部的同学合影(前排左四为莎莱)。

朱德与莎莱在延安合影

1952年,莎莱在荆江分洪南闸工地

  昨天下午,莎莱家中,哀思肃穆。灵堂设在她最钟爱的钢琴旁边,钢琴上依旧摆放着各种莎莱曾经获得的奖杯和荣誉证书,各界好友送来的洁白鲜花摆得满屋子都是。

  医护人员忆莎莱最后的日子

  关心小护士有没有男友

  喊出医护人员名字致谢

  她是慈祥乐观的老奶奶

  据莎莱的主治医生、综合科主任王朝晖教授介绍,昨天早上6点20分左右,莎莱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医护人员马上对她实施了抢救,但最终遗憾离世。

  莎莱于去年8月31日住入协和医院,入院时,她同时患有心脏病、肾病、肺部感染、甲状腺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病情较重,经过抢救有了好转。

  王朝晖介绍,莎莱十多年前就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有近50年的肾病史,加上年迈体弱,抵抗力低下,极易出现肺部感染,入院后她经历了四次生死抢救。1月20日,医护人员就对她进行了五六个小时的抢救,当时莎莱昏迷了1天,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了6天才转入普通病房。遗憾的是,昨天上午莎莱的病情再次告急,最终因抢救无效辞世。

  积极面对病情

  内心充满青春活力

  据综合科8楼病区护士长蔡春燕回忆,莎莱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受到病痛折磨,但依旧积极面对病情,十分配合医院的治疗。住院半年多期间,莎莱多数时间处于卧床休养状态,精神好时她会半坐起来,看看球赛、听听钢琴曲、看看报纸。“莎莱老师喜欢哼曲子,只要状态好,大家总能听到病房里传出的歌声。”

  “莎莱老师年岁已高,但内心充满青春活力。”管床医生江凌说,莎莱曾提起过十几岁时自己为红军送鸡毛信的往事,“鸡毛信其实是纸条,和大家现在看到的信件可不一样。”她还很关心医护人员,问年轻护士有没有男朋友,需不需要她帮忙介绍。

  莎莱喜欢红色,昨天去世后,医护人员为她换上了她生前最爱的一件红格子衬衣,外套红色棉袄。去年90大寿时,莎莱也是以红色外套搭配红色围巾亮相。

  辞世前一天还在问

  “我党费交了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莎莱的今天,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心里也一直想着党。”去年11月15日,莎莱在医院度过了自己的90岁大寿,当时她深情地说出了这番话。就在前天,莎莱还问起身边的工作人员,“我的党费交了吗?”

  虽然一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莎莱为人低调,住院期间从来不提过往,在医护人员眼中,莎莱是位和蔼可亲、乐观开朗的老人。

  莎莱的生日是11月17日,去年90大寿这天恰逢周日,她主动提出将生日提前至周五,“我不愿意耽误大家的休息时间来为我过生日,这样我会不安的。”也就是在那天,不少照顾她的医护人员才知道原来这位病人是如此著名的文艺家。

  住院期间,莎莱对照顾她的医护人员十分感激,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据照顾莎莱的护士们回忆,莎莱老师思维敏捷,能清楚记得每位医务人员的名字,每次为莎莱做完护理,她都会先喊出医护人员的名字,并说谢谢。

  记者钟磬如

  提携后辈不遗余力

  生活简朴买菜下厨

  资深文化记者忆莎莱

  听到莎莱去世的消息很震惊,因为之前一直觉得她身体还挺好的。我们两家曾经是近邻,加上职业的原因,与莎莱老人有多次交集。

  第一次和她打交道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当时还是部队的一名女战士,当时我们要排一个女生小合唱《罗霄山脉的中段》,因为知道这首歌是她写的,就去向她请教。她充满感情地回忆了当年她父亲带领全家奔赴延安的往事,耐心地指点我们情绪的处理。

  莎莱老人也提携了很多后辈,记得有个武钢的工人作曲家欧阳贤瀚,专业水平有限,就拿了自己的作品给莎莱看,结果莎莱很认真地帮他修改……这么多年来,经过莎莱老人修改的歌词可能不计其数。在对她的多次采访中发现,对于许多流行歌手,莎莱老人也很包容,也很愿意提出艺术上的指导,这都非常难得。

  很多人都认为她资格老、级别高,肯定会高高在上,但是我也有幸看到了她的另外一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去她家,她正好在包饺子,包得又快又好,还跟我分享调饺子馅的诀窍,当时她还亲自去菜场买菜,真的是既上得了音乐殿堂,又下得了厨房。

  莎莱的生活很简朴,但一直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纯粹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她的去世是艺术界的损失。目前电视里那么多音乐方面的选秀节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中国最初的原创歌曲的先驱者。

  记者高晶

  儿子忆母亲

  辞世之前念叨党费

  遗愿丧事一切从简

  严母到老

  也忘不了党和国家

  母亲走得很安详

  莎莱的大儿子程雪林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年莎莱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在医院里进进出出,“有一次检查医生都说她有18种病。”在去世前的一周,莎莱的状况也不稳定,“总是说过去的人和事情,好像很多回忆在她脑海里打转一样;昨天她感觉稍微清晰点,又念叨自己党费交了没。”让亲人们没想到的是,昨天早上莎莱就去世了,“她走的时候不痛苦,很安详。”

  生前交代丧事从简

  程雪林说,按照母亲莎莱生前的遗愿,丧事从简操办,追思会将择期举行。他透露,莎莱生前就说过要将骨灰撒在长江里,“我们也曾跟母亲商量过在解放公园找棵树,进行树葬,但是她也拒绝了。她的意思就是不麻烦子孙,只要大家在纪念日去长江边上追忆一下就可以了。”

  遗照是生前钟爱

  莎莱的遗照悬挂在灵堂正中央,静静地望着每位来访者,程雪林介绍,这张照片是从莎莱跟别人的合影中抠出来的,“去年下半年,很多内蒙古、西安的朋友来拜访母亲,请她谈谈往事做一些回忆录,当时照了一张合影。”据介绍,看到合影里的自己精神矍铄,莎莱非常喜欢。后来去办老年证时,莎莱就让家人将照片抠了出来,还说“有了这个照片挺好的,以后遗照也能用这个”。

  晚年很低调

  在程雪林的印象中,母亲莎莱非常坚强,有事业心,“她曾经两次中风,治疗特别痛苦,但是她坚持锻炼,硬是将双拐丢掉了。”晚年的莎莱也闲不住,“只要有能力,她就会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群众参与的社会活动;她还关心国家大事,只要有一些新的事情,她就搞创作,90岁还在给《中国梦》谱词写曲,只是到后来真的写不动了。”至于生活中的莎莱,程雪林则表示,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批评多,表扬少。”

  记者黄丽娟

  老友忆知交

  扮白毛女,把面粉倒在头上

  写《纺棉花》,革命音符鼓舞中国

  “战地百灵”从未中断

  琴键上的耕耘

  昨天下午,莎莱的一些老朋友也赶过来祭拜。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凤,一进门就和程雪林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1949年,莎莱跟随南下大军来到武汉,就在华中文艺工作团工作。刘凤回忆,那一年她才12岁半,前往华中文艺工作团面试,“我当时是在孤儿院,特别瘦,莎莱看见我坐在椅子上脚都落不了地,就问我有没有12岁半啊,到底会做些什么,还拿个信封考我认不认识字……”在华中文艺工作团,刘凤还记得,“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莎莱写的,当时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我们就是在武汉街头唱的这个歌。”

  1949年,莎莱演《白毛女》的喜儿,“那是我们在武汉排演的第一出戏,演员没什么化妆品,因为要扮白毛女,莎莱只能将面粉倒在头上。当时7月很热,舞台狭窄,只有几盏汽油灯照明。几小时下来,头上的面粉全成了面疙瘩。即使如此,演出仍旧是场场爆满。”刘凤回忆,“那时她大概二十五六岁吧,嗓子好听,长得也漂亮,我们看她在舞台上表演,内心就是崇拜,觉得她非常美。”1950年,莎莱带着文工团前往湘西慰问演出,“我们当时就在湖南的大山里演出,莎莱只要一开嗓唱歌,整个大山就回旋着她嘹亮的歌声,真的是非常好听。”

  刘凤说,莎莱写的歌也好听,“那是革命激情迸发出的音符,她写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曲子。”刘凤还哼起了莎莱写的那首著名的《纺棉花》,“这歌一直唱到解放后,全国人民都在传唱,一直唱了几十年,现在只要听着这个旋律就会觉得美。”《纺棉花》是莎莱的代表作,也是她事业的分水岭。从《纺棉花》开始,莎莱走上了专业谱曲之路,即便是后来做了领导,她也没有中断在琴键上的耕耘。

  和刘凤一起来祭拜莎莱的,还有老同事李秀凤和洪星夫妻俩,两人年纪也都七八十岁了,都是1949年跟随莎莱一起来到武汉,从此扎根武汉工作。李秀凤回忆,她1947年在东北参加鲁迅艺术文学院的考试,“还是莎莱通知我去考试的。”年轻时的莎莱身体就特别不好,“喜欢吃稀饭、杂粮。”生活中的莎莱,“在艺术上不张扬,很文静,说话细声细气的。”工作中的莎莱,“对下属很严格。”不过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可从来没怕过莎莱,她对同志们的生活都非常关心。”

  记者黄丽娟

  文艺界人士忆莎莱

  排《九歌》,翻山越岭深入采风

  腿摔了,念念不忘歌剧排练

  莎老一辈子

  把工作看得最重

  武汉歌舞剧院书记王海涛昨天下午来到莎莱家里祭拜。

  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汉歌舞剧院决心将《九歌》搬上舞台,成立了程云、莎莱等人在内的创作组。在莎莱的回忆里,她曾经说过,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因为屈原的作品大多以文字体现,但这部作品要以歌舞诗乐的形式来呈现,只能到处找资料。为此,创作组深入屈原家乡秭归采风,翻山越岭寻找当代的民间艺人录音。而呈现在舞台上的《九歌》第一次用综合的艺术形式将“楚辞”再现在舞台上,在文艺界受到极高的评价,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也观看了该剧,还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连演百场。

  王海涛表示,莎莱一直在武汉歌舞剧院担任主要领导工作,还干着编剧、作曲的工作,“《九歌》至今都是武汉歌舞剧院的保留剧目,莎莱也曾经表示,希望能够复排《九歌》。”而年老的莎莱,也经常关心院里的工作,“前不久莎老的腿摔了,我们来看望她,她还表示希望院里能恢复对中国歌剧的排练。虽然身体不好,她也一直表示想去院里走走,和年轻的演员们多交流。”

  记者黄丽娟

  她辞世

  是文艺界的损失

  莎莱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武汉著名作家董宏猷第一时间在微博上题写挽联:“花季赴延安进鲁艺听讲座领唱黄河宝塔巍巍纺棉纱;青春耀江城率文联兴琴台谱写九歌大江滔滔颂英魂。”他说,莎莱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晚年笔耕不辍,她的辞世是文艺界的损失。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方石说:“莎莱是我音乐道路的引路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方石是武钢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业余时爱拉拉小提琴或写写歌曲。通过熟人认识莎莱后,她为方石介绍了一位小提琴老师。方石后来以小提琴、作曲两个专业报考武汉音乐学院,被作曲专业录取。

  记者钟磬如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