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老汉放映电影43年 见证电影胶片到数字的跨越

2014年02月21日 14:11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李铮生在检查影片放映情况

  【阅读提示】

  如今,看电影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每当看电影时,很多观众都会对那一束光背后的放映世界充满好奇,电影是如何放映出来的呢?昨天,记者来到扬州世纪影城,体验电影放映员李铮生的一天,从业43年的他见证了扬州乃至整个中国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跨越。

  【记者探访】

  数字化放映,一人可负责10个厅

  上班第一件事:

  检查声光电设备

  像往常一样,早上9点钟,李铮生准时走进放映室,狭小的屋子里装满了各种机器。“别看这屋子小,这可是影院最关键的部位。”

  李铮生今年年过六旬,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已有43个年头,是世纪影城目前年龄最大的放映员,由于为人和善,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影院的人亲切地喊他“李师傅”。

  一边说着话,李师傅娴熟地将配电柜电源打开,然后开始检查电脑、放映设备等机器:每台放映机的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转;放映镜头的灯光是否顺利透过放映窗口打到银幕上;音响设备是否调试到位;每个放映厅的灯光是否正常等等。“由于我们影院是24小时不间断放映的,所以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必须随时检查它们的运行状况,一旦‘罢工’,整个影院也就瘫痪了。”李师傅介绍,没有特殊情况,影院每天的首场电影一般会在10点左右开始,在这之前,要将所有的声光电等设备调试完毕。世纪影城目前一共有10个放映厅,每天平均放映60场,遇上节假日时,一天最多能放映80场。

  告别胶片

  全部数字化放映

  一台放映机,一盘胶片不停地转动,放映员要不停地更换胶片……这些画面,是我们印象中放电影的过程,然而记者环顾整间放映室,早已不见这一景象。“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胶片,科技在进步,如今都是用电脑控制。”李师傅介绍,影城从2008年开始引进数字放映机,到2012年已经彻底告别胶片时代,全部使用数字化放映。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放映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刻不能离开。”李师傅说,以前一盘老式电影胶片的放映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一部影片需要5到6盘。放映前,胶片要提前挂到放映机上,一盘胶片快放完时,要随时准备换片,“如果你要去上厕所的话,必须找人守着。”除了换片的繁琐,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卡片。一旦胶片卡在机器里或缠到一块,就必须及时剪断再重新粘贴。

  李师傅说,如今,放映员再不用为挂片和卡片发愁,一个人能同时负责10个厅的放映工作,只要通过监视器就能看到各个厅的情况。当天放映的电影目录通常会在前一天晚上输入电脑,设置好每个放映厅的影片播放顺序后,系统就会自动按时间播放。

  李师傅介绍,片方会提前一到两周将数字拷贝寄到每个影院,放映员将数字拷贝复制到数字电影服务器上,然后在密钥生效后和失效前的时间里也就是档期里可以播放。“数字电影是用数字电影服务器播放,通过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射到银幕上成像。声音是从数字电影服务器传输到解码器,再到各路功放再到各扬声器播放。”

  现在虽然放映时的劳动强度减小了,但数字化时代也面临新问题。“最担心的就是系统出问题。”李师傅说,放映员除了要盯紧各放映机服务器的运行情况,还要在系统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到毛病出在哪,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观众的影响。

  放映工作很枯燥

  整日守着机器

  “李师傅,2号厅10分钟以后开始放映,请确认一下。”这时,放在办公桌上的对讲机传来声音,原来,与李师傅搭档的另一位放映员小张正在影厅监控放映现场的情况。李师傅及时作出反馈,然后在电脑上进行确认。

  “不了解这份工作的人,会认为放映工作很吃香,不就是坐在那边看电影吗?”李师傅指着眼前的两台电脑笑着说,你看现在正在放映的影片,不夸张地说我一部都没有看过。“这两台电脑控制着10个厅的所有放映工作,其中一台电脑显示的是各个厅的电影放映进度,另外一台电脑显示的是影院各个角落的监控画面,影片内容是看不到的。”

  在电脑的另一边,记者注意到,有10架一人高的巨型机器正在轰隆隆地工作,这就是数字电影放映机,连接观影厅和放映室的是放映窗口,电影画面就是从放映机上透过放映窗口呈现在屏幕上。“虽然机器会自动放映,但放映员要站好岗、尽好职,才能对得起观众手里的那张电影票。”

  李师傅说,其实放映员的工作没有那么神秘,更多的是枯燥和寂寞,整日守着机器。

  【历史变迁】

  43年见证扬州影院的兴衰

  上世纪70年代:

  看电影是奢侈享受

  1971年,中学毕业后,李铮生被分配到当时的苏北电影院从事放映员工作。

  “当时影院里放映的电影是‘老三战’,”李铮生介绍,“老三战”就是《地雷战》、《地道战》以及《南征北战》。“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电影开始火了起来。“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单一,就是看电影,每部电影都很红火,而且需要排队买票。”李铮生说,那时候朋友亲戚经常问我要票,总是一票难求。电影票价格从最早的五分钱到一毛二,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绝对是奢侈享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电影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陆续涌现出了《少林寺》、《小花》、《红高粱》等一系列优秀国产电影,人们的观影热情非常高,每到电影放映时间,几乎万人空巷。那也是李铮生最难忘的时光。

  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老大是中影公司,买下影片版权后,洗出很多拷贝,依次发到省、市、县级的发行放映公司,然后进入影院放映。“扬州一般有两份拷贝,一个在城区放,一个在县里轮流放。”

  在电影事业发展的带动下,电影院在我市也遍地开花,在城区,就有苏北电影院、工人文化宫、红旗剧场、大众剧场、曲江影剧院等多个影院,跑片员也应运而生。一个电影往往有10盘拷贝组成,先在一处放,放完10分钟后,跑片员就拿着拷贝,骑车赶往下一个影剧院。两个影剧院之间放映的时差,在半小时左右。而放映一部电影,这个跑片员就要跑上十次。“如果遇上路上堵车或者机器故障,那就只能插播广告或跟观众打招呼了。”

  上世纪90年代后期:

  影院走下坡路

  “到了90年代后期,大家开始感觉到电影市场走下坡路了。电视的普及,以及卡拉OK、录像厅等带来的娱乐方式多样化,给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李铮生说。

  扬州城曾红极一时的电影院命运多舛,或转租或倒闭。那些年,李铮生电影放映员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引以为傲到茫然无奈的转变。1997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上映结束后,电影行业跌入谷底。“从那时开始,影院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有时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

  2003年8月,我市第一家五星级影城开业,李铮生以娴熟的放映技术应聘成功,再次当起电影放映员,当时他已经50岁。

  2006年后:

  电影市场再度繁荣

  经过1997年到2006年将近10年的衰败期,影城开始进行技术革新,一改过去千人影院的单厅模式,采用多厅设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影院排片少、候片时间长的问题。再后来,随着国产电影的复苏、国外大片的引进和电影院视听效果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再次成为人们热衷的娱乐方式。

  【记者手记】

  一位老电影人的坚守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对老一辈的放映员来说无疑遭遇了“一刀切”的技术难关,由于无法掌握新技术,他们或提前退休,或是转行,李师傅克服年龄、脑力等障碍,不仅掌握了电脑技术,还成为世纪影城不可或缺的技术员。

  “世纪影城开业11年来,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世纪影城总经理赵贤这样评价他。

  43年来,李铮生见证了电影事业的兴衰。“跟放映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那些机器实在难以割舍。只要还在这个岗位,就要放好每一场电影。”他说。 记者 车林 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