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导演:望揭示历史规律

2014年03月04日 15:4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0)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再现楚国历史,总导演张晓敏接受本报专访

  八则故事跨越八百年

  有多少人对于楚国的认识只局限于屈原、楚怀王等人物?“楚才晋用”等几个词语?甚至是黄易武侠小说《寻秦记》里读来的粗浅的印象?

  距今三千多年的楚国,以风格鲜明的“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保有独特地位。作为长江文明的代表,除了“楚辞”绵延后世,楚国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诸如“筚路蓝缕”“一鸣惊人”“深固难徙”等发端于楚国的成语,始终在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中流传。

  而这些正是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意欲告知观众的。自2月24日起,这部纪录片分别在CCTV-1《魅力纪录》与CCTV-9晚八点档播出。

  “我们希望通过解读楚国历史,为观众揭示一些深藏的、不为普通观众所了解的历史规律。”《楚国八百年》总导演张晓敏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专访时,坦陈创作意图。

  “活”的楚国史

  情景再现+动画呈现

  楚国八百年,片如其名——在时光的探寻中,重现楚地与楚文化的历史。

  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在距今3600多年的商代初期,因为不属于商王朝本族,被排挤以至向南迁徙至丹阳(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一带。

  建国至国亡的八百年间,楚人一直在为重回中原,称霸乃至一统中原的目标努力。

  楚国国土,从周成王分封的50里地(1里为今500公里)扩大至全盛期的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

  张晓敏对记者说,八百年相对于本片的八集篇幅而言,是漫长浩瀚的。因而拍摄前,剧组主创谋篇布局时,达成了“通过故事讲述历史”的共识。“我们为每一集选取这一历史时期中最为关键的人物,讲述最为关键的一个故事。通过历史故事,拉近本片和观众的距离。讲故事是出发点,也是创作方法。”

  因此,在分集中,观众看到了这些: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征讨随国,战死沙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将武力与礼仪合二为一,一鸣惊人,使楚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问鼎中原的强国;楚灵王空有野心却被物欲蒙蔽,大肆建造章华台,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典故;楚怀王偏信张仪、令尹子兰,背信盟国齐国,疏远屈原,终致国力衰微。这些核心的人物和历史故事,在片中成为看见楚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可是,三千多年前的楚国,除了躺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外,宫殿、遗址皆荡然无存。如何用镜头呈现楚文化的波澜壮阔?

  用镜头讲述楚国故事,情景再现、动画呈现为主,辅之专家的背景解读和文物介绍,是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纪录片界,情景再现一直备受争议。毕竟,情景再现运用过多,会有拍电视剧的嫌疑。然而现在对这个方式更加宽容。”张晓敏对记者说。

  张晓敏将情景再现比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但她相信,即使戴着“镣铐”,“舞蹈”依旧可以美丽动人。

  记者与张晓敏细数了近年来灵活运用情景再现的纪录片。譬如金铁木的《大明宫》《圆明园》两部作品,是利用电脑三维技术再现了大明宫和圆明园的风貌,隶属情景再现的范畴。

  张晓敏还举了春节期间献映的美国纪录片《人类,我们的故事》的例子。她说这部纪录片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说更有电影的味道。

  “历史纪录片不似纪实纪录片,容易获得大量真实生动的现实素材。我们面对的是史料中艰涩的文字和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可是,鲜活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张晓敏对记者说。

  片中更多的以象征写意的手法还原历史情境。譬如以兵器象征武力,以风雨象征困境,以烛火的突然熄灭象征潜伏的危机,以断剑象征耻辱和决心。“例如第三集《受挫》,楚成王雨中持盾舞剑的段落,用暴雨比喻楚成王面临的北方中原国家的压制,楚成王的剑在盾后时隐时现,比喻他在这种被动形势下的蛰伏,最后的亮剑则比喻他北上扩张的称霸决心。”

  历史典籍《左传》《史记》及《清华简·楚居》为本片奠定理论基础,用别具匠心的写意式情景再现,加之表现古战场宏阔场面的手绘动画,使三千年前的故事“复活”,易于观众接受。

  思辨楚国史

  透过历史寻规律

  用影像和旁白回溯《楚国八百年》,但思考,却超越八百年:一个王朝的背后,不为观众们了解的历史规律,亦是作品的探索。

  盛衰荣枯的楚国八百年历程背后值得深思的规律触动了张晓敏。

  本片自2012年6月立项后,张晓敏便与主创在湖北境内采风。其间,一个疑惑不时萦绕在她心间:楚国从一个最初不受周王朝待见的蛮夷小国,成长壮大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如何做到的?

  这一疑问,也成为采风的重点。反复的考量和论证后,张晓敏得出了她的结论:用现在的流行词概括,她认为楚国走的是一条“吊丝逆袭”之路。“楚国的成长是个积累渐变的过程,放诸片中,我们将楚国的转折让‘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实现。”她对记者说。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兵临洛邑(今洛阳,东周国都)城郊,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并与楚庄王会晤。当王孙满得知楚庄王有取周代而一统中原的雄心,对其道:“能否统一天下,在德(礼仪文明)不在鼎(穷兵黩武)。”

  受王孙满启发,楚庄王终于领悟,长期以来楚国难以得到中原诸国尊重的原因:问鼎中原被各国尊重,不仅靠武力,更要靠文明的力量。归国后,他号召楚国贵族学习中原的礼仪、道德,阅读中原经典书籍。

  武力强盛,外加汲取汉文化的养分,方可实现国君的称霸梦想。在楚国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顺治帝崇尚汉学中,皆可流露端倪。

  “先秦时期,楚国由边缘发展为主流国家的关键,在于它完成了霸业和礼仪之邦的融合。”张晓敏说。

  另一个值得细究的疑问是,曾经一直傲然耸立在古代南中国大地上的楚国,何以会被秦国所灭?

  张晓敏分析,春秋时期,自西至东的秦、晋、楚、吴、越五国,相邻者皆为敌国,相间隔者都为友国。即晋、吴自成一派,秦、楚、越集结为另一派的链式制约关系。吴国是晋国的盟友,秦国是晋国的敌人。

  “在战争中崛起的国家,大都地处边缘。秦国、齐国和楚国都是如此。那些边缘国家一旦侵入中原,就必然成为身边另一个边缘国家眼中的猎物。楚国最后为秦国所灭,也说明了这个残酷的规律。”

  一个人的楚国史

  屈原:失意的改革家

  三千多年,倏忽而逝。楚国流传至今的历史印记,非戎马倥偬的传说,非章华台的宏伟,而是我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楚辞。作为继《诗经》后出现的新文学体裁,其句式更为自由,并杂糅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楚辞的代表诗人,非屈原莫属。而楚辞和屈原又无争议地成为楚文化的代言人。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政治上的失意悲情,让屈原成为华夏文明民族灵魂的化身。

  张晓敏告诉记者,本片却更多地从“失意的改革家”角度塑造屈原形象。“作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楚国晚期人。在第七集出场。他的《离骚》《天问》等诗篇固然著名,可是和楚国存亡的故事线索无直接联系。为便于叙事,我们将重点放在屈原对楚国的改革上。何况,兼为文学家改革家,正是改革上的失意,才成就了屈原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拥有一统天下实力的国度,非秦即楚,非楚即秦。其时,楚国对外深受秦国如虎狼之势的威胁,对内由于权贵集中,封君众多导致国君难以得力管控,继吴起变法失败后,屈原的改革成为楚国最后转型和一统中原的机会。

  和封建社会的其他变法相仿,由于变法对权贵的利益造成伤害,且受秦国使者张仪,楚国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的挑拨,终使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楚怀王疏远并流放。

  屈原在《渔父》中,对渔夫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当政治理想破灭,与屈原投江暗合,楚国终被湮灭在历史中。

  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而秦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秦国的著名丞相,几乎都是从其他国家聘来的。“战国七雄中,秦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秦国也是最功利的。楚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兼容性、创造性、人道性,楚文化发展到后来,充分显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蛮族灭了罗马,在中国,也是野蛮战胜了文明。”谈到楚国的灭亡,张晓敏如此慨叹。文/本报记者杨梦瑶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