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演员编剧,谁说了都不算

2014年03月20日 15:35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你看过一部名为《拍戏不是拍剧本》的电视剧吗?差一点,我就看了——随手划开Ipad上的视频App,一张巨大的电视剧海报出现在首页,“拍戏不是拍剧本”7个大字极具冲击力。下意识地一点,屏幕一闪,却跳转到了《美丽的契约》的播放页面……

  连日来,该剧编剧宋方金和主演宋丹丹针对修改剧本而引发的“口水战”,想不在乎都不行——报纸、电视、微博、朋友圈……几位当事人领衔,另有诸多行内人士加入战团,你来我往,煞是热闹。一不留神,你可能会被点名:“你赞同谁的观点?”

  如果不做做功课,很可能一时语塞。拍戏不拍剧本,那拍什么?这个貌似吊诡的问题,就在于你怎么看这场争论。论战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宋丹丹在采访中谈及,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她和导演等在片场“攒”出来的台词,她说:“好的演员是演人物,不开窍的演员才演台词,你给他什么词他就演什么。”由此,引发了宋方金的一系列长微博,矛头直指宋丹丹随意改戏、将个人凌驾于角色之上,造成作品走样、喜剧成了闹剧,“宋丹丹老师在面对剧中花美丽这个角色的时候,没有戏剧感,只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越感。”

  如你所知,艺术评论本就见仁见智,更何况,口舌背后,已不仅有关艺术素养和表演、编剧的方法论,核心在于编剧和演员的话语权。作为“连锁反应”,大牌演员自带编剧、边写边拍成惯例、谁腕大就听谁的行业潜规则也被揭开“冰山一角”。

  若不结合行业背景和产业环境,在碎片化的信息源中,各方观点很容易被误解。2000年中国的电视剧年产量突破一万集,此后每年都以数千集的数量递增,到2012年问鼎峰值1.7万集,是同年美剧产量的4倍。而其中为数不多、能被观众记住的作品,比如六六的《蜗居》、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麦家的《暗算》,编剧的名字往往和电视剧捆绑在一起。

  宋丹丹此论应是有感而发,同时也是基于国内缺乏好剧本的现实;但这一次,邹静之、宁财神、高群书等圈内大咖几乎一边倒地站到宋方金这边,可见,幕后的编导和幕前光鲜亮丽的明星相比,总显得式微,再大的腕,都一样。越弱势越敏感,也是常理。

  说一个美剧《老友记》里的小故事,权当安慰:一直缺钱的乔伊因为拿到了一部肥皂剧的角色,赚到钱搬进了自己的公寓,这也让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在一次专访中吹嘘自己如何塑造角色,连台词都是自己写的——多么眼熟的一幕。不过,剧中那位编剧的“复仇”可不是发长微博诉苦,而是直接让乔伊的角色死了,让他失了业——说着说着,又绕回了对“话语权”的纠结。

  一条看似运转正常的电视剧制作流水线,其实早就矛盾重重,个中利益关系,剪不断理还乱。问题在于,改与不改,怎么改,都应有一个彼此尊重的协商过程,并将观众和作品放在第一位。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宋方金就给出了诗意且精准的定义:“在编剧结束的地方,导演开始;在导演结束的地方,演员开始;在演员结束的地方,观众开始。大家像一场接力赛一样,跑完故事的全程,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与冲刺。”你看,很多时候,并非无知,只是作为“当局者”,难免因为“太在乎”而放大了情绪。

  毕竟,不是每位演员都能碰到“严丝合缝”的剧本,连标点都不用改拿来就能演;也不是每位编剧都能找到很把他们“当回事儿”的制片人,让自己的名字和作品一起变得家喻户晓。既然是一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争论,最好的结局或许是为了自己的“理”而分头努力,最后,有福的是观众。

  还听过一句话,“摄影机如果不是架在诗人的肩膀上,其中的胶片就是浪费。”若是文字的想象力跑了焦,构图再精致、演出再卖力,又有什么用? 吴孟婕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