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媒体对文艺研究报道要实事求是

2014年03月31日 10: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媒体对文艺研究的报道要实事求是

  近日,某著名网站一条“中国文联报告痛批《小时代》 ‘伤风败俗’ ”的新闻在网络上疯传,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也参与其中,各路网友各陈己见,莫衷一是,可谓舆论哗然。一个权威机构组织权威专家作出的年度艺术发展报告,怎么会如此非理性地、谩骂式地评论某种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呢?这则报道确实很抓人眼球。

  但是事实却完全不是如此!实际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电影部分的全文是分发展概况、思潮与新作、创新与突破、问题与思考、趋势与建议、活动与交流、评奖与获奖等7个部分,全面客观地梳理并解读了2013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当中既有对存在的问题的逐一列举与阐释,更有对业界新思潮新动向新突破的热情礼赞;既有对问题一针见血的批评,也有对已取得经验的系统总结与归纳。而且据笔者粗略统计, 《报告》实际上近乎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总结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突破和取得的成就,其中同样包括报道中所提及的《小时代》 《中国合伙人》 《北京遇上西雅图》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的成就乃至贡献。其余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尚存不足的分析。整个评述的基调是中肯、客观而理性的,并非像网上所传播的信息那样,一味盯着问题、放大问题,对成绩和经验却视而不见,只字不提。人民网对《报告》发布进行了现场实时直播,与会的专家学者在现场与网民就各艺术门类发展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访谈与互动,人们也没有从中发现谩骂式的批评。

  具体拿《报告》中对电影《小时代》的置评来看,根本不是一味痛批影片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其实对影片的创新和突破之处更是不吝笔墨,而且也不是单独针对《小时代》 ,而是包括了电影《小时代》在内的诸如《北京遇上西雅图》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中国合伙人》等一大批集体发力的中小成本影片,将其作为一种业界新的气象新的创作态势和倾向进行解读。如在“思潮与新作”一节中提出中国电影业“传递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更具观赏性”“一批国产中等成本影片成为市场主力”“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才快速成长,年轻导演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新力量” ;在“创新与突破”一节中,更是指出: “电影《小时代》之‘小’并不是世界和时代变‘小’了,而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变成了‘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 ,这种‘微茫’之感是近些年值得关注的青年文化现象。 ”作者从文化研究的宏观视野考量了电影《小时代》出现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更应该说明的是,即便翻遍整本《报告》 ,虽然书中的确从艺术的视角点出了《小时代》等一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但笔者却并未发现诸如“伤风败俗”之类在网上疯传一时的字眼。

  《报告》对2013年中国艺术发展状况的解读是中肯的,对中国艺术发展态势的分析是客观的,无论是论点、论据、论证,都是逻辑严密的,是严肃而认真的,从中可以看出组织者、写作者所秉持的一种历史的、严谨的、学术的态度。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在各自的报道中,对《报告》的发布内容也进行了客观中肯的报道,这些报道与网上疯传的“痛批”“痛斥”等极端化用语,明显不同。这说明《报告》本身并非网上疯传的那般“妖魔化” ,恰恰是网上疯传的某媒体的这则报道透露出恶俗低俗的趣味和危言耸听、以偏概全、强加于人的小报手法。

  这篇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当下某些媒体和网络舆情传播的某种畸形通病的表现而已。为了突出话题性,人为地以偏概全来肢解甚至曲解事实本身,让事件背后的真相掩埋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洪流中难以自证清白,是当下许多低端庸俗化报道的惯用做法。

  年度性艺术发展报告是对艺术领域话题、问题、难题的探讨,小到一部艺术作品的优劣好坏,大到对一种艺术现象、艺术思潮或态势的科学把握。艺术批评本来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还是拿电影《小时代》来说,其实从影片上映之初,这种对于影片成绩和缺点的解读就已经开始了,争议也一直没有断过,无论支持还是批评,都是探讨和关注的正常态度。 《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本身也是为了引发大家对中国艺术发展状况的一种关注,继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争鸣与探讨。在艺术的探讨和回顾中,肯定和批评都是正常的。媒体在传播这些肯定和批评时,应该做到准确客观,不要夸大夸张,更不要以偏离事实真相的搞怪为噱头,以此来吸引眼球,追逐所谓的“轰动效应” 。

  年度性艺术发展报告是业内专家对各艺术门类发展现状、态势、趋向、思潮的研究与分析,它的史识价值和理论价值取决于年度分析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深度,所作判断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具有严谨的学风文风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媒体随心所欲甚至无中生有地报道这项严肃的工作,是对专家学者学术工作的不尊重,也扭曲了此一工作的性质,将年度艺术报告和个别文艺批评(不管言辞是否激烈)混为一谈,因而也使一项重要的文艺研究成果面目全非。这难道不是传媒在传播文艺事实中的失误和有失水准吗?龙瑜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