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孔子曾因鲁国公祭未按礼仪分肉而出走

2014年04月23日 11:28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治理一年,卓有政绩,民风纯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国的周边国家都来向他学习取经。

  52岁的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小司空,又擢拔为大司寇,履行代理宰相的职务。是年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在夹谷相会。孔子事先有所警,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装准备。齐国想劫持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一些土地归还鲁国以谢过。孔子在外交上为鲁国取得空前绝后的胜利。

  公元前499年,53岁的孔子为鲁国大司寇,鲁国大治。后一年,为削弱“三分公室”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权力,他建议国君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支持孔子的主张,但受到孟孙氏的抵制。“堕三都”虽未告捷,但大大削弱了卿大夫及家臣的势力,对鲁国振兴大有裨益。

  外交内政都顺风顺水的孔子可谓春风得意,可就因两件事,使得他被迫周游列国。一是齐国赠送80名美女和120匹花纹马,鲁定公接受了,君臣终日歌舞享乐不朝,孔子屡谏不听。二是鲁国公祭,不按礼仪把祭祀的肉分给大夫们。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孔子气愤不已,他来不及告别妻儿,毅然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学生出走鲁国。

  可见,孔子离开鲁国是一种自觉,是与不仁不义、失礼损德的权贵们的彻底决裂,是一次公开的反抗,而“周游”并不是四处游览风光。对于孔子到列国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持谨慎态度,直白地记述事实,所用的词语是“遂适卫”、“将适陈”、“过蒲”、“至楚”、“反于蔡”等,这些词语揭示的是师徒们的行踪,即四处奔走于各国之间。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觐见君王,寻访贤达,拜见尊长,或讲述仁政,或传扬先王之道,或有问必答。然而也有碰壁时,在卫国被老迈昏庸的卫灵公挟持着乘车招摇过市。后来卫国内乱,卫灵公听信谗言而生疑,孔子师徒担心获罪,仓皇中把煮在饭锅里的米捞起来就逃跑,淘米水滴了一路。在逃难中,他与学生走失,孤零零地站在郑都外城的东门外,“累累若丧家之狗”。一路坎坷,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传播古代文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即使在生命攸关时刻仍不忘记“斯文”。

  有一次,孔子从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被当地人认为是杀害匡人的阳虎来了,把他团团围住,学生们十分紧张,以为老师在劫难逃。但孔子镇定自若,一身豪气,临危不惧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段震铄古今的话今天看来依然动人心魄。孔子对天长吁,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也”,将个人的生死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怀古念旧的悲情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传承和弘扬“斯文”就成为孔夫子生命价值的全部。

  而孔夫子一直坚守的“斯文”到底是什么?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这“斯文”其实是文化,以及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 本报记者 卢 昱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