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36万字方言历史文化小说《潇湘梅》出版

2014年05月04日 09:57 来源:三湘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湖南首部稻农世家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抢救性保存湘方言

  近日,136万字湘方言历史文化小说《潇湘梅》,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

  生病时我的词汇丢了三分之一,但一开始写作它们都活过来了

  都市周末:今天社会变化如此剧烈,所谓“鉴往知今”、“复现”历史,在当下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很多人在忧虑传统的断裂,您希望通过小说给新一代湖湘青年带来什么,留下什么?

  梅季坤:整个梅家经历的故事,跟整个国家的大事是一致的。我看过一些胡编乱造的历史和被高度美化的历史,我想提供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精神。就像有一些朋友看过书跟我说,《潇湘梅》是一部艺术性的教科书。它既不是完全虚构的小说,也不是呆板枯涩的教科书。

  我想告诉新一代湖湘青年,真实的过去是什么样子。这个过去不仅是政治的,还包括民俗、民情、民风。让他们了解,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让他们知道湖湘精神和传统精髓,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都市周末:唐浩明写《曾国藩》同样是史家之笔,同样是供职于岳麓书社,同样是续写湖湘传奇。从历史文学长篇的角度,《潇湘梅》有怎样的突破?

  梅季坤:不敢说突破,二者可能不太好作比较。《曾国藩》是写一个历史大人物,浩明君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很有感染力;《潇湘梅》是写一个农民家族,跨越的时间范围更广,更接地气。各有千秋吧?

  都市周末:您如何获取素材?说说您的写作过程吧。

  梅季坤:我回到宁乡,看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搜集资料,寻找族谱,一满70岁就动笔了。退休后生病那段时期,我觉得我的词汇都丢了三分之一;但一开始写作,我的词汇就都活过来了。

  开头十万字最难写,反复改,写了半年。这一关过了,后面就顺了,写起来非常快。我用纸笔写,每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写完就去种菜,种菜的时候常常灵感一闪,就构思好了接下去的情节。有时收不住,一天写七八千字,脑子非常活跃,有时很快乐,有时很悲伤。出版社录入的时候,还能看到纸张上我曾流下的眼泪。我用那种方格子纸写,为了节约纸,写得密密麻麻,写完后好厚一大摞。

  当然,为了艺术性和文学性,书里也有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比如书里有一位老红军,是我虚构的,他相当于我的一个精神寄托,是我所敬仰的真正的共产党。还有一个虚构的情节,我将清末岳麓书院院长、国学大师王先谦与梅继思构想成生死战友,因为王先谦非常能代表湖湘文化,我也写过一本专门研究他的书,就把他写进了小说。

  步入古稀我还在努力奋斗。凭良心写真实的过去

  都市周末:您刚说希望通过小说让当下青年了解过去的民风、家风,能否谈谈您的家风,您身上最主要的传统来自哪里,以及它们对您产生的影响。

  梅季坤:父亲的教育与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从小教育我要勤快、节俭,要正直、上进,其实他就是希望我拼搏奋斗。母亲信佛,从小教育我不要撒谎,良心第一。这就是我的家风。

  对我产生的影响,从写书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步入古稀之年,我还在努力奋斗,哈哈!我是很有毅力的。另外,我在书的后记中还说:只想凭良心写真实的过去。

  都市周末:您在少年时期的主要读物有哪些?作家梦大约始于什么时候?《潇湘梅》是否受到周立波的影响?

  梅季坤:读小学时就看石印本的《封神榜》、《西游记》,线装书《东周列国志》等等,开拓了我的想象力。我读初中时看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又看了《暴风骤雨》、“家春秋”等等,就有了作家梦。

  现在读者打开我的书看,首先就会说我受古典文学影响很大。从现代作家来说,还是受南周(立波)北赵(树理)的影响大一些。

  都市周末:文革期间,您曾背负“文艺黑线”、“臭老九”的身份,多次被批斗、关押,也经历了插队落户、劳动改造,那段历史对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梅季坤:使我更加坚韧不拔。我不恨共产党,我不计较那段历史。文革的初衷我能理解,而且那时候毛主席就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神,最开始我们都还参与。现在遇到以前批斗过我的人,我还请他吃饭,他也觉得奇怪。那时候红卫兵都是学生,一些学生你去怪他做什么?倒是当时把我打成“恶毒攻击的反革命”,抹掉我的党籍,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不是被改造了思想吗,把我改造得很爱共产党,简直是我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但我骨子里还有老九那股“臭气”。

  耕耘纸张与耕耘土地都是乐趣,都有成果。它们让我有成就感

  都市周末:由于身体原因,从岳麓书社退休后您伏居乡间种菜,为什么还要创作如此耗费精力和体力的长篇?耕耘纸张与耕耘土地有什么共通之处?

  梅季坤:我从小就听父母讲前人们的故事,退休前就在构思写这样一部小说。但我身体不好,退休以后经历了几次抢救,不能看书,更别说写书了,所以耽搁了很多年。后来身体有了好转,生活条件也好了,我就想把这些都写下来。

  耕耘纸张与耕耘土地都是乐趣,都有成果。它们让我有成就感。

  都市周末:写家族史、个人史,是一个不断调动情绪和冲击情感的艰难过程。我很想知道,写到结尾时您的感受。

  梅季坤:小说是去年六月结尾的。写完后,我坐在椅子上发呆,老觉得还有感情要抒发。我附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往事随风新芽绽出,手捧酒壶仰天长哭”。真是这种感觉。不只是悲伤的眼泪,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回想我的前人,回想我自己的一生,回想这个70多岁的老人历经五年连续奋笔,真是世事沧桑,白驹过隙,各种感觉交杂在一起,既悲怆又欣慰。

  都市周末:重拾作家梦,回顾您的家族和您的个人经历,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梅季坤:人生在世,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我一生都在践行它。我要表达的,都已经通过小说写出来了,没什么遗憾。现在我立了遗嘱,申请了捐献遗体的证书。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身体器官还能做出贡献,这么好的资源,干嘛要火化浪费呢!我死了以后还要对人民有贡献。

  记者手记

  记者 李婷婷

  “虽然只有一分土,但我有一个花园式的菜园”

  为了方便我第二天的采访,梅老特意在市中心开了一间房,住了一晚。“我家太远了,得多辛苦你啊。”他说。

  老先生坚决不吃辣,不吃甜,依然在为多年前的病症“遵医嘱”。他的毅力,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眼前这套136万字的小说,同样是毅力的成果。身体上,他始终践行医生的交待,就像他一生都在精神上践行曾经的信仰。

  所以,他在书里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老红军,成为这部描述真实过去的历史小说的精神支柱。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各种屈辱,他仍然表示“理解”和“宽容”:“大家都说我们是被洗脑的一代人,哈哈,你说是不是?”我不知如何回答,低下头,觉得内心酸楚。

  谈到家乡和方言,老先生开始滔滔不绝,眼睛发亮,“我们那里有一种小鱼,长得特别漂亮,所以叫它‘鰟鮍娘’。娘娘当然漂亮啦!你看多有味!”的确,我们所经历的时代,不仅口头话语被同化,文字也正越来越趋同化,语言对文学的影响逐渐削弱。这部原版湖湘小说,不仅想抢救性地保存湘方言,也为激活独特的文学语言做出了努力。

  在纸上耕耘和在土地上耕耘,他都不觉得辛苦。他说不出其中缘由,就是觉得它们为他带来乐趣。“邻居都说我的菜种得好,虽然只有一分土,但我有一个花园式的菜园。”记者 李婷婷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