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邹容曾被追赠"陆军大将军" 章太炎倡议为其修墓

2014年05月08日 09: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背景材料

  邹容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903年,因为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而在上海英租界入狱,1905年4月3日病逝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

  1903年6月,上海“苏报案”发生,宣传进步思想的章太炎、邹容被租界当局囚禁于提篮桥监狱。两年后,邹容病逝狱中,年仅21岁。

  邹容墓的建造一直要等到17年之后才开始……

  刘季平义葬烈士

  邹容去世后,遗体由《中外日报》馆备薄棺殡殓,置于当地人称为“化人滩”的荒冢地,据一位老狱卒讲,在棺前埋一块刻有“周镕”二字的小石碣。

  友人陈去病获悉,立即写信给刘季平,请其设法择地安葬……

  刘季平与邹容在日本留学时相识,志同道合,结为挚友。接到陈去病的信后,他非常难过,当即不畏株连,冒险独自潜行至监狱附近的荒冢地,接连数天搜寻,却一无所获。

  一次,他碰到一名老狱卒,他忙递上银钱,对方才露出一丝笑意,附耳低声道:“听说有人在棺前埋有一块石碣,上书‘周镕’二字。”他恍然大悟,连声向对方道谢。

  第二天黄昏,刘季平拿着一把小铲,凡棺前空地隆起的地方,都铲去泥土细细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具已开裂的棺材前,挖出那块石碣,轻轻擦拭干净,果真有“周镕”二字。他抱住冰冷的石碣,悲不自禁。

  回到家里,他与妻子陆繁霜商定,在自家黄叶楼西侧,选择一块地势较高的空地作为邹容的墓地。

  1906年4月3日,也就是邹容周年忌日的那天凌晨,刘季平叫来堂兄刘东海等几位乡亲,雇一条民船,直奔荒冢地。日落时分,他们将邹容灵柩连同石碣用毡毯精心包扎好,小心翼翼地搬运至船上,星夜启程返航。等将灵柩安葬入土,石碣放置妥当,天色已近拂晓。从此,故友的灵魂有了归宿,刘季平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刘季平义葬邹容后,由于当时风声很紧,加上他不事张扬,因此很少有人知道邹容墓地在何处。

  辛亥革命胜利后,鉴于邹容的卓越功绩,孙中山召开四川烈士追悼大会,亲笔撰写祭文,哀悼英烈。会后,他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刘季平闻讯,为故友感到欣慰,但在人前背后,从不以邹容获盛名而自夸。陈其美任上海都督时,曾力邀他出山从政,刘季平不愿居功谋职,表示自己志在教育,婉言辞谢。

  章太炎倡议修墓

  邹容去世的第二年,章太炎获释出狱,随即赴日本加入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以后,他辗转南北,一面宣讲学术,一面奔走革命。

  和大多数邹容生前战友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章太炎不知道这位忘年交究竟魂归何处。直到1922年冬天,时隔17年之后,他才偶然得知真相,当即偕蔡元培赶到华泾祭奠。那天,他们从市区坐小火轮沿黄浦江逆流而上,在芦滩庙上岸,步行至黄叶楼,由刘三(刘季平自称刘三)带路,才来到墓地。荒芜已久的墓地百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触景生情,众人无不热泪盈眶。

  1924年4月5日,这天是清明节,章太炎再次到华泾祭扫英灵。这次同行的还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司法总长章士钊、国史馆馆长张继、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孙中山秘书田桐、《民意报》主笔赵铁桥、曾任国务总理的李根源、《中华新报》总编辑张季鸾等20余人。

  扫墓结束,大家来到黄叶楼,饮酒赋诗,缅怀故人。酒过三巡,主人刘季平取出笔墨纸砚,请来宾题词,留作纪念。于是,众人挥毫泼墨,一挥而就。章太炎题:“落魄江湖久不归,故人生死总相违。只今重过威丹墓,尚伴刘三醉一围。”于右任写道:“廿载而还事始伸,同来扫墓一沾巾。威丹死后谁收葬,难得刘三作主人。”章士钊曰:“谒墓来华泾,重见刘高士。谢君葬友恩,不敢题凡字。”张继云:“威丹死后无人葬,只赖刘三记姓名。廿载复仇成大业,敢浇清酒答前盟。”刘季平旧恨新愁一时交并,也酬答一诗:“杂花生树乱莺飞,又是江南春暮时。生死不渝盟誓在,几人寻冢哭要离!”

  席间,李根源叹息道:“邹君为革命立下巨大功勋,誉满全国,但其墓连一块石碑也没有,后世将如何看待这件事呢!”章太炎深有同感,认为邹容墓荒僻狭小,与其身份不符,建议集资修葺墓园,供后人瞻仰。

  此言一出,大家均表赞成,当即推定李根源、刘季平二人具体负责建设工程,又议定每人各捐一笔款项。座中人纷纷解囊,章士钊独捐200元,章太炎、于右任、李根源、田桐、张继、赵铁桥等各出100元,其他人分捐10元至50元不等,共计1800元。商定由邹容的四川同乡赵铁桥负责掌管这笔捐款的开支,暂拟在邹墓前面购地一亩,以便勒石建碑。

  邹墓旁边有甘肃人陈镜泉墓,陈做过清朝的地方官吏,又在上海开办书局,提倡革新,资尽而死。章太炎初拟也为陈立碑,以示表彰。后考虑经费有限,才重新议定在附近再购地一亩,将陈墓迁移其中。可几次派人与陈氏后人联系,商谈迁墓事宜,均遭婉言谢绝。无奈,此事只好作罢。

  李根源督造工程

  李根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退出政坛,暂寓上海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吴氏朴园。

  章太炎倡议整修邹墓时,他表示极力支持。工程开始后,因刘季平教务繁忙,他几乎独立承担了监督工程的责任,不辞辛苦,多方奔走联络,从购买材料、制作碑文墓表到验收工程,无不尽心尽力,精心谋划。

  开工初期,据李根源等人估算,全部费用需3000元左右。章太炎认为这么大一笔款项难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完成,不如先利用已募集起来的钱,着手竖一块15尺长的石碣,四周筑一道篱笆墙,园内填土平整,遍植松柏花草。至于陈镜泉墓,章太炎建议暂时将其圈入篱笆墙内,也立一块石碑,让其权作邹容的陪享人。李根源觉得这些办法可行,均一一照办。

  章太炎对旧作《邹容传》略作增删,作为邹容墓表,寄给李根源。嘱请书法家于右任书丹,再由苏州雕刻家孙伯渊刻于选定的石碑上。墓志也由章氏撰写,墓志铭则由李根源完成。

  那段时间里,章太炎经常与李根源通信,商量解决修墓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有一次,李根源在回信中谈起,张继得知修墓资金缺口较大,便专程远赴广东募捐,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很快筹得款项800余元。章太炎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回信表示赞赏。获悉孙中山也将捐500元、国民党军事部长许崇智捐400元,加上李根源、俞寰澄合捐的120元(李根源为第二次捐款),合计1020元。章太炎又提出,待这几笔钱汇齐,不仅修墓资金基本到位,余额还可在墓园四周修建4根水泥立柱。这样,各种建筑连成整体,使墓园更加雄伟壮观。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修墓工程全部结束。整修后的邹墓占地一亩多,坐北朝南,高出周围农田,园内植满花草树木。圆形石砌墓前竖一块尖顶青石碑,上书“邹容之墓”4个朱红大字。背后复有造型美观的高大石屏,两边各立一座石亭,高约5米。左亭内碑座上刻有墓志,右亭内则是墓表。

  第二年,章太炎重访华泾,看到邹墓修葺一新,非常欣慰,他发现墓园前面的小道杂草丛生,扫墓者出入不便,就与李根源商量,决定再次集资修筑墓道。不久,墓道修成,石阶上立一座石碑,刻有章太炎篆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9个大字。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