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歼灭一支参与南京大屠杀部队(图)

2014年06月13日 09:4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出征

  1942年 2月 25日,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

  图为1942年初开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新华社发

悼念

  6月12日,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一名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在归葬仪式上静静肃立,悼念阵亡将士。 新华社发(胡超 摄)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杨伯方经常会做一个梦:在苦雨的丛林里,一位即将咽气的战友躺在他的怀里,满身是血,眼巴巴地看着他,费力地不停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梦到此时,老人就会惊醒,而泪水已湿透枕巾……记者 王晓鸥

  远征军遗骸如同远征军历史,一度被湮没了多少年。但,青山不老,民族忠魂,浩气长存。昨日,2014年“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在云南腾冲国殇园隆重举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是其主要内容。

  今年3月,记者随搜寻远征军遗骸工作组深入缅甸,凭吊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战场,采访尚活着的远征军老兵,聆听远征军后代和华侨华人的叙述,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国家记忆。

  远征军墓地今安在

  雨季来临前的仰光,阳光扎眼,气候闷热。在缅甸的日子,记者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在仰光有一座规模庞大的英国二战阵亡军人墓地,建造辉煌精美,这里有6500多个墓穴,纪念墙上还镌刻着2万多名官兵的名字!他们中有英国首相的儿子,也有为战争而牺牲的挑夫,每座墓碑上都刻有一个士兵的名字,还有亲人送给他们的一句话,有一块墓碑上写着:他的爱从来没有结束……

  在那里各地,几乎所有当年日军入侵战斗的地方,都建有日本军人墓地和纪念碑,甚至连战马也立碑。

  中国远征军墓地今安在?

  “几乎毁坏完了。”滇缅抗战史研究者戈叔亚说,他是我们此行的向导。20多年来,戈叔亚的足迹踏遍云南、缅甸、印度几乎所有中国远征军涉及的战场,除了发掘滇缅抗战历史,还弄清楚了缅甸境内所有远征军烈士墓地,致力于将飘零异国的亡灵接回家。

  戈叔亚介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牺牲了6万人,遗体多被草草处理或遗弃;第二次滇缅作战牺牲了4万人,其墓地主要集中在史迪威公路沿线。缅甸境内当年有不下15处墓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地的华侨每年都会去祭拜先烈。后来,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和纪念碑几乎全被夷为平地了。很多爱国华侨冒着坐牢的危险,保存和记录远征军作战的资料。有的以供奉祖宗牌位为掩护,偷偷在自家供奉远征军灵位。他说,近年中缅关系解冻后,情况才逐渐好起来。

  经调查得知,在全缅甸现存的中国远征军墓碑仅有两块半,除了38师的半截墓碑,另外的两块分别位于同古和果敢。

  杨伯方作为第一批远征军,曾在仁安羌作战,后留在缅甸同古一所华文学校教书谋生,学校里有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但在上世纪60年代,这所学校被缅甸收归国有。杨伯方经过多年呼吁,到处化缘,将纪念碑迁出重建,并守护一生。老人说,他一直觉得,对不起那些在缅甸战场死去的兄弟,尤其对不起咽气前说 “要回家”的战友。

  尊重历史,崇尚英雄。当年远征军为了保护中缅公路这个抗战大后方的通道,保障抗战物资运输畅通,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这样的军队,历史不该忘记,国人不该忘记。

  搜寻远征军遗骸,是个艰难的过程,由于时隔久远加之墓地被毁,如同在沙里淘金,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会以百倍的努力去挖掘。此项活动定义为“忠魂归国”公益活动,细观主办方,是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及支持方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

  2011年,适逢辛亥百年、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67周年,“忠魂归国”活动发起。此年9月13日,会被历史铭记——19具散落缅甸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终于魂归故土,安放在云南腾冲县国殇墓园。

  从此,搜寻远征军遗骸的行动,一直在延续。始建于抗战胜利之年的国殇园,就是“忠魂归国”的家。

  怒斥日本政要“拜鬼”

  在仰光的一条老街,记者去拜访95岁的远征军老兵刘大江。踏上昏暗陡峭的楼梯,手扶铁栏杆,看着脚下,有种爬山的感觉。

  好像老人走过的坎坷人生。

  “啊呀,阿拉在缅甸70年,头一趟碰到上海人。”刘大江一听记者从上海来,立马亮出一句上海话。他亲热地拉着记者坐在他身边,大有他乡遇故人的熟稔,尽管有些耳背,但声音洪亮。他说,10岁时随父亲从安徽到上海,住在南市海潮寺附近,在上海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但一场战争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九一八事变”,东北的战火随后一路向南,没几年就烧到上海,校园已不复平静了。

  “1937年,我十八岁,和几个同学偷偷跑到南京,我特地投考了防空学校。为什么?讲起来很伤心啊,我在上海的时候,看到日本飞机炸死了太多无辜的平民,所以我选择当高射炮兵。上战场伤亡很正常,如果父母知道自己战死会很伤心,于是几个人决定一起改名。我中学时读过苏轼的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是很豪迈吗?于是,我们就改名叫大江,我叫刘大江,姓张的同学叫张大江,姓蒋的同学叫蒋大江。咱们也就是豪杰啦!”

  刘大江穿上军装扛起枪,辗转南京、武汉、贵阳、兰州、重庆、印度、缅甸,在抗战的硝烟中留下了一些生死的瞬间和一身的伤。在国家“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他经驼峰航线到达印度。

  “1944年反攻,前面的步兵和日本人打,我们汽车队在后面送子弹给养。那个时候我们的枪变好了,汤姆森的冲锋枪,一打啪啪啪啪地响,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我们就一路追。后来密支那也打下来了,把日军的第18师团完全消灭掉了,这是一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我们在缅甸报了一箭之仇。那时在缅北打仗,美国人看到我们,都是洋里洋气地叫‘顶好顶好’,因为中国兵相当勇敢,无惧牺牲。”

  刘大江老人很健谈,坐姿笔挺,也不喝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1945年日本投降了,我们的队伍要回国了。我想了想,说我不回去,因为国民党回去要打共产党,我们打日本人是死得光荣,中国人打中国人死了没有价值。”

  刘大江终究是个书生,即使上了战场归来,他还是觉得教书是天底下最有尊严的职业。如今,老伴已去世,他无子女,也没退休金,都靠校友会和学生接济,中国驻缅大使馆已连续8年发给他慰问金。他经历过残酷的抗战,早已看淡生死,甘于清贫和寂寞。但对日军在二战犯下的滔天罪行,老人依然愤怒不已,壮怀激烈。去年,老人因怒斥日本政要“拜鬼”,一时成为新闻人物。

  2013年1月4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前往位于仰光市郊的一处阵亡日军墓地祭拜。对于这个消息,日方封锁得非常严密,直到前一晚,才最终确定行程。刘大江和当地一些华人华侨自发赶往现场表示抗议。刘大江当场怒斥道:“我们抗议的就是他不承认历史,他们侵略(其他国家)的历史,使得东南亚各国很多人民遭受了灾难。我今年已经90多岁了,我还是要反对你们,你们这些日本人不知道悔过,是否还想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几位缅华人士打出的横幅是:“向中国远征军英烈致敬”,“抗议日本军国主义”,“抗议日本侵略行为”。在发现抗议的人群之后,麻生太郎一行匆匆祭拜,灰溜溜地离去。

  提起此事,老人还是一脸怒气,他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想到了许多死去的战友,当场爆发。

  记者和刘大江老人道别时,握住了一双有力的大手,仿佛握住了昨天,握住了历史,更是握住了精神。

  远征军老兵的心愿

  位于曼德勒以西的洪马林,当年史迪威和孙立人率远征军从此撤退。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的副会长王玉顺带我们到亲敦江边,说:“远征军就是在这里渡江,撤回印度的部队还不到出征时的三分之一。”记者脑海呈现出一队人,卷着裤腿站在水中等待摇橹,刺刀闪烁,江水映照士兵显得疲惫……伫立江边,江风浩荡,好似先烈的英魂在呜咽;江水滔滔,好似金戈铁马在喧嚣,不由人无限缅怀涌心间。

  王玉顺说:“这些为抗战而流落到国外的老兵,在国外备受欺辱,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生活完全靠自己。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记者在曼德勒拜访了王玉顺的父亲王之平。那是一个上午,大树下坐着一位97岁老人,他已显得很衰弱,身旁放着氧气瓶,耳朵几乎失聪。记者的提问只能写在小黑板上,老人一开口就喘气,喉咙里伴有痰的声音。于是,大多由儿子来回答。

  “抗战胜利后,父亲留在缅甸的原因是不想再打仗了。他的父亲死于山西抗日战场,堂兄死于台儿庄战役,他想活下去。他开始靠着开车的技术养活家里,攒了点钱,做起手擀面生意,开了挂面厂,名字叫豫恒,‘豫’是老家河南的简称。期间发生过排华,面厂被人放火烧了,多年的辛劳付之东流。后来,我接过父业,惨淡经营到现在。”

  王之平至今坚持说汉语,孩子都上华人学校,自己也未入缅甸籍。老人有浓浓的祖国情,他的抗战经历得到国家承认,是晚年莫大的欣慰。

  2005年,中国驻缅甸使馆给王之平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王之平很珍惜,连睡觉都把纪念章藏在枕头下……

  据王玉顺不完全统计,当时缅甸约有40多名活着的远征军老兵,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抗战勋章,一晃约9年过去,如今健在的已不超过15人。

  2009年在“老兵回家”的公益活动中,王之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河南。当孟津县白鹤镇党委书记把装着故乡黄土的红色锦袋,郑重地送给流落缅甸60多年的远征军老兵王之平时,92岁的老人顿时老泪纵横,话语中带着颤声。“这是家乡的土啊,去哪儿也找不到啊……”

  突然,王之平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动作——抓起一把黄土,猛地塞进口中。他一边嚼,嘴里不停地嘟囔:“好东西呀,好东西呀……”旁人连忙递上一瓶矿泉水,老人没有漱口,而是喝了一大口水,带着嘴里故乡的土,“咕咚”一声咽下肚去。事后老人说,散落异地的死难战友,如九泉之下有知,这可是都想吃一口的家乡土啊!

  昂然含笑赴沙场,忠骨漫山几人回。

  “忠魂归国”公益活动主办方之一的云南省侨联主席李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记忆,其中也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殊死抗敌。“忠魂归国”体现勿忘国耻、面对国家存亡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激励炎黄子孙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携手奋进。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