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千人对唱白茆山歌 探路“非遗”接力

2014年06月13日 1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千人对唱白茆山歌探路“非遗”接力
第三届白茆山歌艺术节现场 王思哲 摄
原生态创作山歌展演 王思哲 摄

  中新网常熟6月13日电 (记者 周建琳)在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成了热点话题。13日,《白茆山歌与民俗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常熟举行,30位全国吴歌研究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共同探讨吴歌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再现“千人对山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杰出代表,常熟白茆山歌传唱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6月12日晚,第三届白茆山歌艺术节在常熟古里镇举行,再现了“千人唱歌万人和”的盛景。

  12日晚上7点,白茆中学的操场上聚集了上千名市民,他们是来听白茆山歌的。当晚,古里镇7个方阵420名山歌手参加演出。在光彩照人的电子背景屏幕下,劳作时的号子、淳朴直白的情歌都一一亮相,悠扬的山歌在夜空中回荡。

  白茆山歌先后十三次走进北京城,唱进中南海,多次出国交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注重保护,多次举办白茆山歌艺术节,使白茆山歌得到有效保护,白茆山歌因此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歌还是耐听的,不过会唱能唱的越来越少。”站在会场外聆听山歌的陆阿婆给记者哼了两句,她笑言,她的孙子辈基本不知道山歌了,甚至都听不懂。

  保护传承仍是问题

  “那时候山歌唱得好的姑娘很容易嫁个好人家,山歌唱得好的小伙也容易找到对象。这些奖励机制现在都不可能存在了。”听着台上悠扬的山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忍不住回忆往昔更忧现状。

  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传承研究保护的刘晔原,1984年,第一次接触了“白茆山歌”,在这三十年里,她对于“白茆山歌”的那份厚爱没有改变。刘晔原曾盛邀并陪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专程到常熟来考察山歌。

  再次在山歌会上听到熟悉的“白茆山歌”,刘晔原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很忧虑。和中国其他山歌一样,山歌虽好,毕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劳动之余的即兴创作。现实的生产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吟唱山歌的人自然就少了。

  白茆山歌协会会长邹养鹤的一番话证实了刘晔原的担忧。邹养鹤坦言,以前白茆山歌,家家户户都会唱,现在会唱的越来越少,代表作品也越来越少。他说:“现实的生产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缺少延续传承的时空载体。”

  “古老的山歌只有被人传唱时,才能获得应有的生命力。”邹养鹤说,好在政府早就开始对白茆山歌进行保护,在幼儿园、小学课程中加设白茆山歌的教程,从娃娃开始培养对山歌的热爱之情。

  记者了解到,常熟命名了7个山歌村,白茆中学、白茆中心小学两个山歌学校,波司登等3个山歌企业,还有徐雪元等一批山歌家庭和白茆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走进了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等学校,开设课程,进行传授传播。

  邹养鹤建议,政府可考虑借鉴国外对山歌的保护经验,新建全新的山歌展览馆,在生态园中还原稻作农耕生产模式,复制自然的劳作对唱形式。(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