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文保碑落成(图)

2014年06月26日 08:0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上午刚刚立碑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扬子晚报记者 宋峤 摄

  昨天上午南京市文广新局在利济巷举行仪式,亚洲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碑”正式落成。

  7栋房子约2000平方米的慰安所旧址,将来有部分可能作为展馆,承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的功能,整个建筑外观将原貌展示。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从增补名录到立碑,不到20天

  这是南京文物保护史上最快的一次

  昨天上午在南京利济巷2号和利济巷18号的一块空地上,一块文物标志碑树立起来。碑文刻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南京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六月七日公布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6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增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到20天时间里,文物标志碑就落成了。速度之快,在南京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共保存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

  本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历史档案和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利济巷慰安所遗址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促进这项申遗工作的开展。

  背后的故事

  【发现】中日朝三方人士携手找到这处慰安所旧址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南京建立了40多处慰安所。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位于南京秦淮区五老村街道五老村社区利济巷2号。它的发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有莫大关系。

  早在十几年前,一位名叫西野留美子的日本学者与经盛鸿取得联系,表示自己在朝鲜找到一位当年曾在南京做过慰安妇的老人。这位老人名叫朴永心,她对慰安所的回忆就是“很大,附近有操场、水塘,不远处还有一条铁路。”

  根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南京有一条从下关通向城南的小铁路“京市铁路”。经盛鸿沿着小铁路的遗迹开始寻找、采访周围老居民,终于发现利济巷2号建筑群很像当年的慰安所。当年,利济巷一带也有操场、水塘,但地势地貌已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在中日学者的努力下,朴永心老人来到南京,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的“东云慰安所”。它与利济巷18号“故乡楼慰安所”旧址,组成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

  【曲折】大大的“拆”字上墙了,学者专家出手挽救

  朴永心此行之后没多久,慰安所旧址竟然面临被拆除的危险。2004年下半年,因为慰安所旧址不属于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文物保护条例并不适用,拆迁人员进场,居民收到了拆迁通知书,大大的“拆”字上了墙。

  后来拆迁中断,但老房子长期缺乏保护,部分建筑构件坍塌,楼顶有多个破洞,楼内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而后燃放爆竹,慰安所旧址发生火灾。

  11年来,利济巷慰安所数次岌岌可危。

  2013年,经盛鸿、薛冰、姚远、宋政澔、王宏伟等五位专家学者以普通南京市民的身份,正式提出将“利济巷民国建筑群”认定为文物建筑的申请,朱成山、徐康英、赵德兴、张生、赵辰、周琦、叶菊华、汪永平等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该旧址保护的研讨、论证和评审工作。

  最终,这组见证慰安妇血泪史的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命运多舛,但终于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控诉日军侵略历史的重要物证。

  【未来】向全亚洲征集证物,揭示侵华日军暴行

  多年以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七栋老楼始终空置,成为文保单位之后,旧址未来的命运如何?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表示,他们将慰安所旧址并入南京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连同规划部门,对这批文保单位,移动划定保护范围。

  此外,文化部门计划搜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资料,编制展示方案,通过展览展示充分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将这里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则透露,这组建筑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修缮,未来可能做成纪念馆,相当于“江东门纪念馆的分馆”。

  周琦介绍说,此前几座楼做过调查,发现其原来的结构并没有多少改动,因此修缮将针对外围和局部展开。临街一面会加上民国风格的围墙,除此之外,不会增加或减少原有建筑。而慰安所旧址的东侧,可能建一座大型停车场或市民广场,并通过路名引导牌,将这里与总统府景区联结起来。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展览将介绍慰安妇的血泪史,因此会在明年上半年进行文物征集,范围将面向全亚洲。

  张可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