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历史古建筑从保护走向活化

2014年07月11日 09:2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在何氏族人集资修复后,原来闲置多年伦教羊额何闲公祠堂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中老年人休闲娱乐聚集地。每天早上,不少老人都会走出家门,汇聚到这里聊天、活动,其乐融融。

  这是顺德民间力量“活化”历史建筑的一个小案例。在工业化时代,各种历史建筑常因各种问题而处于闲置状态。但进入城市化时期,这些历史建筑却因其承载了区域的发展记忆而成为城市“个性”的彰显者,也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新空间。

  在城市升级计划即将满三年之际,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从城市升级走向城市升值,这不仅需要产业活力作为支撑,更需要文化魅力来点缀。7月4日,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召开历史建筑活化共享计划咨询会议,就即将推行的活化共享计划征询委员代表意见。按照计划,顺德拟投入6000万,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顺德文化新地标。

  老建筑焕发新价值

  作为岭南水乡,顺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的历史古建。

  根据调查,顺德区共有462处不可移动的建筑或构筑物,包括祠堂、古民宅、名人故居、古桥梁等。其中古遗址2处,石窟寺及石刻3处,古墓葬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0处,古建筑372处。它们中的2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以清晖园和碧江金楼最为出名。作为岭南园林的一个杰出代表,清晖园及其周边建筑见证了顺德开邑五年的顺商文化,而碧江金楼及周边是目前顺德乃至广东最大规模、保护最完好的古祠堂群。

  “这些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史,蕴含着城市的文脉。”顺德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但是,在工业化追求效率至上的年代,这些建筑因开发难度大、商业价值低而往往成为城市里“被遗忘的角落”。

  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在相关汇报中就指出,目前顺德的历史建筑普遍存在闲置不用、利用不足的情况,不少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未挖掘出来,还停留在建筑符号阶段,同时部分建筑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运作资金而陈旧残缺。

  但实际上,作为城市个性的代表,这些古建筑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化进程中,都是无法复制的城市“印记”。近期,顺德有关部门组织媒体走访江浙地区,媒体同行无不叹服昆山、吴江、杭州等地的城市魅力。而综观上述几个城市,在高度同质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均是通过复兴历史建筑来形成锻造自身的城市气质,如昆山周庄、吴江同里、杭州西湖等等,既是城市魅力的载体也是其城市“个性”的体现。

  “在保护的同时,活化善用历史建筑,让它们焕发活力,对提升城市内涵与魅力,有着重要意义。”顺德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市民生活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一咨询委员说,在解决温饱之后,市民开始追求品质生活,对城市公共设施尤其是休闲空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将引入社会运营新模式

  翻查历史即可发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顺德政府也高度重视历史古建的保护工作。早在2006年,顺德区政府就制定了《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资源的实施方案》,采用区、镇、村三级配套方式,投入8000多万元开展文物维修和利用工作。正是这种大投入让顺德清晖园、乐从陈氏大宗祠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和维护。

  “顺德历史建筑普遍呈现点状分布,整体效应未能充分体现。”顺德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为此,顺德拟投入6000万元推行“历史建筑活化共享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顺德文化新地标。

  根据计划,顺德将投入5000万元打造若干个具有顺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根据本地现状,这些项目拟选取状元文化、祠堂文化、工业历史、人文水乡、家具和华侨等五大主题,利用历史建筑综合片区,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开发。同时,该区也将投入1000万元活化一批成熟的单个历史建筑,将其发展成为公共文体服务阵地,让市民大众获得更多的学习、观赏、娱乐、休闲的权利,在共享中受惠。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计划将引入社会运营的新模式。政府将向社会公开寻求合作机构,并成立由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组成的顺德区历史建筑活化共享计划咨询委员会,综合评选出最佳方案和组织实施。

  对胜出的方案,政府会给予合作机构一定时期内的历史建筑租赁经营权,实行免租或设立收取低廉资金,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扶持资助活化项目,根据项目的用途、规模、社会影响、投资额度等因素,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金额

  对一些暂未适合社会运营的,或向社会公开没有相应的项目,采取区镇各出资50%共建的方式进行活化,功能以公共文体服务为主。

  香港经验

  实施伙伴计划

  将历史建筑化为文化新地标

  对于历史和文物建筑,香港人说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不是单纯的保护、保存,还要找到可持续的方式活化更新。从2008年开始,香港连续推出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运用创意将建筑物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并采取社会企业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盘活历史建筑。

  在盘活的过程中,政府会向社会上的一些非营利机构发出合作邀请,机构应邀向政府递交活化历史建筑的建议书,详细说明如何保存和发挥有关历史建筑的价值,如何运营、如何令社区受惠等问题。

  如果计划书通过,政府会拨款翻新建筑,投入使用后政府只收取象征性的租金,前两年政府还可以提供500万元港币的运营补贴。

  这样一种既不破环建筑结构,又保存其文化韵味的活化方式,得到了不少民众的认同。之后,香港还把废弃法院变为艺术学校,跌打诊所变身为中医诊所,华工的屯舍变为文化馆。

  据了解,香港把全港的历史建筑分为三级。不同等级的历史建筑,在活化改建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的外立面不能改变,有的内部结构不能改变,有的可做适当改变等。

  除此之外,在香港,如果历史建筑是属于私人建筑,为免历史建筑遭到拆卸重建,政府会与业主协商,包括换地或转移发展权益等,来补偿私人业主的损失。自2008年起,政府还会协助已评级的私人历史建筑的业主进行修葺和定期保养工程。

  而对于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在活化时,会主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这些建筑大多会用作学校、医院、旅社、博物馆、生活馆或创意馆。

  现场

  委员热议如何活化历史建筑?既不能唯公益也不能唯商业

  哪些历史建筑该纳入活化共享计划?该采取哪种方式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在活化过程中如何注意文化性和商业利益的平衡?上周五,在咨询会现场,各位委员代表就“活化”历史建筑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市民集体记忆 也应纳入“活化”范畴

  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叶中平认为最迫切的是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能有持续的建设发展,否则很难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而在制定制度之前,要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摸底。“对文物的定义应该要因地制宜,因时决定。”叶中平举例说,中国历史很长,而顺德历史相对较短,用同样的标准并不合适。

  他认为,一座建筑是否属于历史文物应该从多方面判断,例如考虑它是否具有社会价值,是否有市民的共同回忆。像大良彩虹桥、人民大礼堂等地方,都是顺德一个年代市民的集体回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有关,它们都应该受到保护。

  让小朋友 带动家庭参与

  历史建筑的活化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这是当天参与顺德区历史建筑活化共享计划咨询会议委员们的共识。

  “文物的保护不单单仅依靠政府出台政策,更要政府与社会共同保护,共同享用,使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价值最大化,不再是一个摆设。”顺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常务副局长饶林海说,政府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制定规则、重在管理的角色,而具体的操作应该让民间参与。

  叶中平认为,闲置多年的伦教羊额何闲公祠堂重拾当年生机,发展成一个社区中心,是民间参与历史建筑活化的好例子。但同样在伦教,有另一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何氏祠堂,至今仍未被保育。不少何氏族人表示,希望政府能放开保护的权限,让有能力的同姓宗亲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

  其实,顺德祠堂众多,它们大多分布在各村镇角落,有的由民众自主筹资维护,但更多的是未有受到保护。“政府不应包揽太多,而应该鼓励同姓宗族维护祠堂,希望祠堂能在群众保育下,再次活跃。” 顺德区政协专职常委罗瑞强说,活化共享要以社会运作为主。

  此外,佛山市天行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尧提出,鼓励更多小朋友参与到活化计划当中,为历史建筑聚集人气。“一个小朋友能带动两代人,以小朋友为纽带,鼓励各个家庭参与和传承顺德文化。”他说。

  文化与旅游 要因地制宜

  在活化历史建筑时,既不能唯公益,也不能唯商业,而要两者兼顾运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事一议。“哪些适合搞公益,就搞公益,适合搞旅游的就搞旅游,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活化方案。”饶林海说。

  他认为,历史建筑既有文化价值也有旅游价值。其中,文化价值较大的历史建筑,大多适合开发公益性项目,可用作文化建设或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这时,政府可给予项目一定的运作资本,让项目组自主进行文化展示、文化推广、文化传承的活动。

  而对于旅游价值偏重的历史建筑,如清晖园、陈家祠、锦岩公园等,应在保护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引入运营机构进行商业化开发。

  以资引资 撬动民间资本参与

  如何制定资金的下放形式,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益是本次讨论的重点之一。“用政府的启动资金吸引社会更多的资金,在开发过程中实现资源共用。”顺德区决咨委委员、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副馆长李健明建议,政府可先向较为成熟、民众修复意向高的项目投放资金,再以资引资,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应该对每个项目都有最低投入资金,但不设上限。”罗瑞强说。他同时认为,在资金投放时应该要根据项目的进程投入资金,而不要一次性发放,以此监督项目进度。

  此外,在历史建筑活化时,应该制定前瞻性的资金使用细则,针对项目做出细致的可行报告。另外,也有委员提出,不同的项目资金投放要区别开来,对小项目可制定出奖励机制,借此提高民间投入的积极性。专题统筹:张培发 撰文:高绮桦 张培发 刘静 钟红丽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