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保护传统古村落刻不容缓

2014年07月11日 11:06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这个意见,发布得甚为及时,因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的消失十分迅速。相关调查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另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

  其中,尤其令人痛心和痛惜的是,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与之相应,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譬如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不可逆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尽心竭力的冯骥才曾呼吁:“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痕迹,比如节日、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等,大部分都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村落没了,那么,这笔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便要重返绝境。

  古村落为什么面临着危殆的局面和命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古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研究,古村保护意识淡薄、保护理念不正确,造成了古村保护和利用的随意和无序,出现了简单化和趋同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地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坏空间格局、改变山水脉络、过度商业开发等造成的。放眼中国,各地有多少古建筑、古院落、古文物这样的历史遗迹正在遭此命运?一个个历史古镇,可能由于旅游或搞建设的目的,大肆开发,填土、造景、设缆车、建旅馆、砌桥铺路、开餐厅,而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内涵却被彻底牺牲,直到古迹古镇完全“死亡”为止,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使文化成为无知无识官员们的祭品。

  我们知道,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而且很多文化人、作家都把自己皈依的乡土、乡土文化、乡土文学,作为自己文化的故乡、精神的故乡。这样的传统村落、这样的古村落,传承着我们的历史和文脉,承载着我们浓浓的乡思和乡愁!若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还能不能拥有曾经属于自己的家园和故乡,尤其是文化的故乡、精神的故乡呢?

  为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持我们与历史和传统的联系,就要尽心尽责保护好历史遗迹,尽最大可能保留真实的历史样式,留住历史记忆,不让我们与历史、传统造成更大的裂缝和距离,遗憾地留下更多的“文化空巢”。

  冯骥才曾有如此痛彻的感悟:“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我们的精神故园,刻不容缓!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