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陈晓明推新作 :部分教科书文学史“干巴巴”

2014年07月13日 21: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上官云) 近日,知名学者、评论家陈晓明新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3日下午,陈晓明在北京举办“新媒体时代文学写作与批评”讲座,详述出书缘起。谈到该书出版过程中的多次修正经历,陈晓明说,写完一本这样的著作好像“死了一次”一样,但最终功夫没有白费,“我愿意像修订人生去修订一本书。”

  新作以论带史:应建立当代文学的微观历史

  在新书中,陈晓明叙述了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以现代性视角贯穿整个文学史考察,形成了独特的以史带论风格。这本书的出版源自学者温儒敏编纂一套中国文学史相关书籍的想法,陈晓明受邀撰写其中一本。最初,陈晓明并没有同意,因为他的一本书正处在收尾阶段,同时处理两册书,可能会有难度。大约在2003年的时候,陈晓明发现自己的讲课提纲结合学生笔记的材料被传到网上,虽然收费但仍然具有较高点击率,便决定干脆写一本。

  虽然这本书只写了几年,但内里沉淀了陈晓明历年来的学术积累。陈晓明毫不讳言的指出,现在大家读到的多数教科书的文学史都是干巴巴的,仅罗列作家作品和内容主题,没有故事叙述,也缺乏文学文本自身可以“活”起来的东西,因此,在新书中,陈晓明为涉及的每一个作家生平、代表作均作出注解,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也统统标注日期。

  “在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认为好的文学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对其评价也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42年前后解放区的文艺与相关讲话实际构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学的范式。”基于这个原因,陈晓明说,处理文学史要尽量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要建立当代文学的微观历史。”

  论网络文学:阅读经典才有生产力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兴盛带动一股网络文学的热潮。作为知名批评家,陈晓明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认为,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如何阅读经典、保持对文学的感受和态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曾有人说经典阅读会消亡,但在这个时代恰恰需要对文学与文化有清醒坚定的认识。”陈晓明说,写一本书不仅仅是混饭吃,也要对人类生存以及今天的文化危机存有认识和体会。

  当天沙龙嘉宾、作家李洱对此也十分赞同。他认为,网络的确对写作影响很大,中国的网络文学现象也具有一定特性,但目前反映大众传媒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小说不多、当代生活给我们的新启示还没有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对应的展示形式,当代作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

  “大众媒体对生活的渗透会让我们去反省文学艺术到底要给这个时代遗留什么东西。”陈晓明分析,关于网络文学还要多方面的看,这样新兴的文学样式瓦解了传统书写方式,但正如李洱所说,没有读网络文学成为网络作家,“只有阅读经典才有生产力,所以经典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