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舍子女回忆父亲重庆生活:3000字换2斤猪肉

2014年07月26日 05:16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1944年,老舍在重庆北碚开始了他人生中一部重要著作《四世同堂》,用两年多时间,他完成了该书前两部分———《惶惑》、《偷生》。昨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老舍研究会发起的纪念《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研讨会在北碚区召开,老舍三个子女在会上回忆了父亲当年在北碚吃、住和创作的一些细节。

  老舍1938年来到重庆,1943年安家北碚。房间蚊子老鼠成群出没,老舍给北碚旧居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多鼠斋。

  老舍女儿舒济回忆,1943年随母亲从北平来重庆和父亲团聚,父亲因为营养不良、进食不规律患了盲肠炎,刚做完手术,身体处于最糟糕状态。当时,全家收入几乎都靠父亲每天写作换来的稿费支撑,每1000字可以换14斤平价米,3000字可换2斤猪肉。“平价米就是夹杂有麦子、沙子等杂物的米,质量非常差。”舒济说。

  老舍儿子舒乙说,父亲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床打太极拳,上午写作,中午午觉,下午读书访友,参加社会活动。写作之余,老舍喜欢一个人在床上玩骨牌,“玩归玩,脑海中想的还是他的书稿。”舒乙说。

  “父亲很珍惜他的书稿。”舒乙回忆,“那时,日军时时轰炸重庆,父亲总会及时用布包好稿件,带着跑去防空洞躲避。”战争时创作环境极不稳定,加上病痛折磨,每天1000字的产量有时甚至降至500余字。尽管如此,从1943年定居,到1946年离开赴美讲学,老舍在北碚完成了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分。

  重庆晚报记者 史宗伟 见习记者 蒋海涛

【编辑:张哉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