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学家张昌余:“七夕”太悲苦 不适宜作情人节

2014年08月02日 10:1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国学家张昌余表示,古人过七夕花样很多,不像现在随大流

  近几年,“七夕”似乎正在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渐渐被大众接受。但如今,许多“过节”已经随了大流,没什么新意。近日,国学家张昌余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类似现在的选美比赛遍地开花,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大”一些传统节日呢?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为什么不可以做些发扬传承呢?这些其实都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七夕”太悲苦不宜作“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开始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不甚同意,并认为元宵才应是中国情人节的最佳选择。张昌余偏向于后者。

  “七夕”似乎是一个悲苦的节日,牛郎织女分居两地,仅在七夕一天才能相见。“我们何必去打扰人家呢?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张昌余认为,爱情本身是美好的,而七夕含有一种凄苦色彩,反而是,元宵更符合于中国情人节。

  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假面舞会并非从西方流传过来,在中国古代,每到元宵节,街上火树银花,就连深宫中不得外出的宫女都可以戴上面具外出参加舞会,舞会中遇到心仪的对象,可以随心表达。就连日常心有暗恋,不敢表达的年轻男女们,也因为有了面具的保护,也分外勇敢,说出深埋于心中的爱情。

  怎么过七夕?古时过节花样多

  七夕将至,送鲜花、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传统情人节年轻人有着各种时尚流行的过法,不过在张昌余的眼中,古时人们过七夕的花样却是更丰富多彩,但这些习俗和爱情无关。

  在古代判别一个女子能不能干,主要从穿针引线、织布绣花的技能来辨别。“穿针乞巧”是当时很重要的习俗。七巧之夜,少女们在月光下穿针,借助月光的光辉,“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在相同时间内,谁做得更快更好便取胜。

  “喜蛛应巧”是另一种乞巧的方式。头天晚上捉一只喜蛛,用打孔的小盒子装起来,第二天看谁的蛛网圆润细密光滑,就得胜。当晚还会在庭院中备有瓜果,在月下祈福过后,如果瓜果上结下蜘蛛网则许愿能够得到应验”。

  在张昌余看来,这些古时的过节方式比现在的有趣多了,他很看重这些被遗忘的民风民俗的重建。“现在选美比赛遍地开花,为什么不能举办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也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过节随大流不应数典忘祖

  张昌余说自己如今过节已经随了大流。现在很多国人喜欢跟风西方的情人节,就连他自己有时候也跟着孙子辈的孩子们过洋节,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千万不能数典忘祖。

  在张昌余看来,中国的情人节不论定在七夕还是元宵,都有利于传统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很注重自己历史和传统,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圆。中国人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比不过古代人过七夕活动花哨,现代人过情人节,无外乎一顿浪漫晚餐、一朵比平常的市场价格高出几倍的玫瑰花等。张昌余说,他与妻子过七夕也为妻子买上一束玫瑰花,但他不能告诉年轻人用怎么样的方式过七夕才是更好的,毕竟“更好”都是因人而异。

  但如果年轻的情侣们要互赠礼物,须得考虑到合乎对方的心意,最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对方今年最缺什么,就送什么。”张昌余开玩笑说,那些苦恼于给男朋友送什么礼物的女孩们,可以送一根领带拴住他,或者送一条皮带围住他。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刘秋凤

  实习记者 李姗姗

【编辑:金鹏飞】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