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阿来零票引文学奖改革呼声 非虚构作品面临尴尬

2014年08月15日 08:2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8月13日,成都,作家阿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质疑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

  非虚构尴尬

  阿来《瞻对》0票落选本届鲁奖报告文学奖,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围绕着“非虚构”与“报告文学”两个概念的纠葛,引发了学界强烈的共鸣。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主流的写作方式,“非虚构”早就成为备受专业人士和读者重视和喜爱的文学样式。在国内,近年来,主流的纯文学期刊,包括《人民文学》、《收获》在内,也都对“非虚构”作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推广,不少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不光赢得专家的口碑,也很受普通读者欢迎,表现出了无边的生趣。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阿来的《瞻对》与岳南的《南渡北归》均0票落选报告文学奖项。而此前,梁鸿的《出梁庄记》、解玺璋《梁启超传》等非常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也都没有进入提名名单——这让非虚构写作显得异常尴尬。

  据了解,目前多数文学奖项的设置,基本上都沿袭传统。而在如今写作样式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的现状下,鲁迅文学奖的奖项设置,是否应该随着作品样式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就此建言:“报告文学”奖项应改为“非虚构(包括报告文学)”。

  是耶?非耶?请看当下文坛如何作答——

  阿来的《瞻对》和岳南的《南渡北归》,我都看过,都很喜欢。这两部作品0票落选,我的确比较惊讶。我也看到阿来老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的观点,我感觉他有些不高兴。我认为,其实阿来老师也没必要特别不高兴,因为一个文学奖的评委毕竟是少数的,而阿来老师作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上榜作家,有大量的读者已经用购买他的作品,为他‘投过票’。我相信,阿来老师还会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

  ——中国作家富豪榜制榜人吴怀尧

  “现在的报告文学概念,的确已经不太适应当前文学创作的发展,它显得有点狭窄。”

  《人民文学》副主编/文学评论家/作家

  邱华栋

  呼吁:报告文学改为非虚构

  作为在国内推广非虚构写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文学评论家、作家邱华栋认为,“非虚构是比报告文学更大的概念。在西方文坛,虚构、非虚构是非常普遍的文学样式分类。虚构,通常就是指小说。所有不是虚构,而是基于现实的作品,都称之为非虚构,它包括的种类非常广,有偏向于最新新闻特写的报告文学、历史纪实文学、个人日记、田野实地调查等。”

  邱华栋表示,自己不是鲁奖的组织者,只能提出个人建议:“我发现,现在的报告文学概念,的确已经不太适应当前文学创作的发展,它显得有点狭窄。比如阿来的《瞻对》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它是历史纪实,对现实有所联系和思考,同时阿来又以小说家的优秀才华,表现出很强的文学性。2013年,《瞻对》还获得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我个人呼吁,今后文学奖中的‘报告文学’能将外延扩大,拓展成‘非虚构’这个更大的概念,然后将‘报告文学’涵盖进去,具体改为‘非虚构(包括报告文学)’。这样的话,无疑更符合文学发展的现况。”

  “在当下,有些报告文学作者,对非虚构这种说法,的确有排斥心理。”

  鲁奖评委/文学评论家

  白烨

  坦陈:《瞻对》落选让“矛盾凸显”

  当下文坛,涉及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之间的思考,邱华栋并非唯一一人。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也是本届鲁奖中篇小说类评审团的一员。昨日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也做出同样的建议,“阿来《瞻对》获0票这件事,的确也让我思考再三,脱胎并发展于新闻特写的‘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在文学样式已经更加多元化的当下,是不是需要增加一些弹性,外延是不是需要放大一些。如果仅仅把报告文学还停留在此前的那种新闻特写为唯一标准,那无疑是比较狭窄的,也与当下时代不是很协调。以我看,如果将来文学奖,能把‘报告文学’的外延扩大到等同于‘非虚构’,那显然就能容纳更丰富的写作样式。而且对文学奖保持活力,也有好处。”

  己阅读过阿来《瞻对》的白烨表示,“坦白说,如果以狭隘的报告文学概念来评判,阿来的《瞻对》的确不能算报告文学。但我想说的是,《瞻对》这种非虚构作品,阿来用很文学化的方式进行历史探究,里面出现的文学面貌,要比报告文学更丰富,超越了报告文学。”白烨还透露,“据我的了解,在当下,有些报告文学作者,对非虚构这种说法,的确有排斥心理。我想,《瞻对》这个事情,让这两个概念如何互相分别与认定,作为一个矛盾明确凸显出来了。”白烨介绍说,其实当下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除了阿来的《瞻对》,像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对于好作品,如果没有硬伤,要绕过它,需要作出合理的有据的解释。”

  鲁奖评委/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导

  谢有顺

  肯定:阿来的追问“值得尊重”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也是本届鲁奖散文杂文奖评委的谢有顺,在昨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鲁奖六月份开评,七月底集中住在北京审读作品,有半个月时间。“期间,评委们有过多次深度讨论,投票结果其实是讨论、争辩之后的具体反映。由于得奖的作品要过三分之二票,所以最后胜出的作品必须获得评委的高度共识,也就是说,必须有评委被说服,把票集中起来,才能保证最后有五部作品得奖,这样,出现全票或零票作品也就不奇怪了。但我个人也不赞成评委意见过度集中,甚至投默契票,每个评委还是应该照自己的艺术良知作出抉择,尤其对于好作品,如果没有硬伤(比如散文诗歌的新作不够四分之一),要绕过它,需要作出合理的有据的解释。”

  谢有顺关注到阿来对《瞻对》0票落选鲁奖的反应,“我相信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得失,而是有一种比别人更纯粹的文学情怀。所以,阿来的追问是有意义的。但他得零票,未必评委真觉得他写得不好,也许,他太有名了,还得过茅奖,评委不想为他锦上添花;也许,他的作品比较独特,一些评委受限于传统报告文学的标准,对阿来的探索就没有作出肯定。但他这部作品我是很欣赏的,他用脚丈量大地,有大量的实证、考据、思索,而且文字表达显然也高人一筹。假如他能得奖,可以拓展我们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理解。我觉得,阿来的追问值得尊重,大可以坦诚面对,并作出解释,从而共同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学争鸣的氛围。”

  “任何概念都是挂一漏万,那对一些能有突破和创新的作品,应有所包容。”

  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

  梁鸿

  存疑:接纳非虚构,不是简单的事

  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在读者中深有影响,畅销多时。其中《中国在梁庄》获得2010年“人民文学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梁鸿透露,她的《出梁庄记》也申报了本届鲁迅文学奖,“申报的类别是散文组。原本是想申报报告文学,但后来我的确是考虑到,很可能会被认为不符合报告文学的概念被排除出去,所以就改报了散文组。当然散文组我也没入围。实际上,我认为,如果报告文学的概念是开放的,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报告’叙述,而是容纳平等的、个人视角的‘报告’,《出梁庄记》肯定也算是报告文学。”

  对于阿来《瞻对》0票落选,梁鸿有自己的看法,由于目前在国内文学界,对非虚构作品还没有明确的正式界定,出现了像阿来的《瞻对》这样的好作品,暂时放在报告文学的类别,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应该被评为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文本。在我看来,报告文学不应该是狭隘的、固化的,而是应该不断拓展的。毕竟,任何概念都是挂一漏万,那对一些能有突破和创新的作品,应该有所包容。”

  在梁鸿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样式的多元化、丰富化,非虚构这种文学样式的写作者和读者,还会越来越多。所以,阿来的《瞻对》得0票,对他个人当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非虚构’引发大家关注、反思和重视,反而也算是有积极意义。至少让读者看到,‘报告文学’这个概念已经固化到不足够涵盖到像《瞻对》这样有创新性的广义上的报告文学的优秀作品。”

  而对于在文学奖的设置中,将“报告文学”的外延扩大到等同于“非虚构作品”的设想,梁鸿也坦言,“坦白说,这是很好的一个愿景,但想要让那些人接纳‘非虚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将来如果在报告文学的奖项中,如果能加上一个括号……”

  鲁奖“报告文学”落选作家

  岳南

  顾虑:历史纪实恐被边缘化

  岳南的《南渡北归》也参评了本届鲁奖的报告文学奖,在终评中也是0票落选。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也联系到岳南,他对自己落选也有一番分析,“如果按照报告文学传统的狭窄的定义,我写的《南渡北归》,其时代的确离当下比较远一点。按照传统的定义,报告文学多是与当下现实生活很近的,对当下社会发生事情比较偏重。我想,将来如果在报告文学的奖项中,如果能加上一个括号,里面添上一个‘历史纪实’的话,那阿来的《瞻对》和我的《南渡北归》,可能会更吻合评奖的类别。否则的话,像我们这种,题材涉及较远时代的历史纪实,就可能会在题材上被边缘化。”

  >相关链接

  “非虚构”在中国

  早在2010年年初,《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专栏,陆续刊发了一系列非虚构作品,引起了广发关注。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都以非虚构作品名义在《人民文学》上刊发。 2010年10月11日,《人民文学》还发起“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在该写作计划研讨会上,时任杂志主编的李敬泽吁请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新疆散文家李娟成为第一个项目的签约作家,并最终发表非虚构作品《羊道·春牧场》和《羊道·夏牧场》。李敬泽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虚构”“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一种通行说法,但放到我们现有的文类秩序里,它就是一个异类,它能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写作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探索新的可能性。”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曾对非虚构文学作出预言:不久之后它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

  那些值得关注的鲁奖作品

  别被口水带走它们值得静读

  第六届鲁奖名单出炉后,争议吐槽不绝于耳。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在获奖名单上,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认真阅读。其中有资深名家格非的《隐身衣》(中篇小说奖),也有70后作家中坚,比如刚获得老舍文学奖的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短篇小说奖)。在诗歌类的获奖名单上,除了周啸天的古体诗,诗人大解、李元胜的获奖诗作,都是值得读者关注的作品。>作品赏析《我的儿子声音嘶哑》我的儿子声音嘶哑,双脚使劲朝上面乱蹬他的哭显得如此重要仿佛整个天空都已赶紧围拢过来我坐在旁边,微笑着羡慕地望着他我有比他充足十倍的理由却不敢像他这样全心全意地痛哭一场

  重庆诗人李元胜:“得不得奖,不会影响我心态”

  获奖诗人之一李元胜,是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祖籍四川泸州叙永县。1981年开始尝试写诗,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之后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他此次获奖诗集《无限事》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诗歌集,收录了李元胜1991年—2012年创作的当代诗。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自己并没有预想到自己能得奖,“当然,得奖终归是好事。但我很清楚,得奖与写作是两回事。得奖是得奖,写作是写作。得不得奖,不会影响到我写作的心态。”

  李元胜说,国家设文学奖是鼓励创作,“奖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需要奖项的鼓励。”对于网传的“跑奖”传闻,李元胜说,“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看到。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没有跑。这个奖的评委是谁,我都不知道。”

  格非《隐身衣》:表现出学者型小说家典型气质

  以《隐身衣》而获中篇小说奖的格非,《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坦言“实至名归”,“作为一个公认的优秀作家,格非的文学成就,不用我多说。但是不得不说,较长时间以来,格非与咱们国家大型文学奖的缘分并不深,他很少获得文学奖的青睐。此次获奖算是对此前遗憾的一次弥补。相信《隐身衣》,是那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的作品。”

  程永新认为,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依然延续他在小说艺术上的高标准追求。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散发出一种精神贵族气息,也再次表现出格非作为一位学者型小说家的典雅气质。(节选自李元胜诗集《无限事》)

  第六届鲁奖获奖名录

  (2010—2013)中篇小说奖《隐身衣》格非

  《收获》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5月《美丽的日子》滕肖澜

  《人民文学》2010年第5期《白杨木的春天》吕 新

  《十月》2010年第6期《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胡学文

  《钟山》2011年第2期《漫水》王跃文

  《文学界·湖南文学》2012年第1期短篇小说奖《俄罗斯陆军腰带》马晓丽

  《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第2期《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

  《收获》2012年第5期《香炉山》叶弥

  《收获》2010年第2期《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叶舟

  《天涯》2013年第1期《良宵》张楚

  《天涯》2012年第6期报告文学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黄传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粮道》任林举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毛乌素绿色传奇》肖亦农

  远方出版社2012年3月《中国作家·纪实》2012年第6期《中国民办教育调查》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纪实》2012年第11期作家出版社2013年3月《底色》徐怀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4月诗歌奖《整理石头》阎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个人史》大解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忧伤的黑麋鹿》海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周啸天

  天地出版社2012年3月《无限事》李元胜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散文杂文奖《在新疆》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贺捷生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先前的风气》穆涛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年12月《巨鲸歌唱》周晓枫

  东方出版社2013年12月《回鹿山》侯健飞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月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孟繁华

  现代出版社2012年5月《陶渊明的幽灵》鲁枢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程德培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张新颖

  《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贺绍俊

  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文学翻译奖《人民的风》埃尔南德斯(西班牙)赵振江

  作家出版社 2011年1月《布罗岱克的报告》菲利普·克洛代尔(法国)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8月《有色人民——回忆录》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美国) 王家湘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上海,远在何方?》乌尔苏拉·克莱谢尔(德国)韩瑞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9月(以得票多少为序,得票相同者以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本版稿件均为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采写 摄影陈羽啸

  本版头像绘制/姜宣凭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