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一老宅被网友考证系民国名园 区政府:不拆除

2014年08月22日 10:41 来源:东方早报 参与互动(0)

  上海武进路453号-457号的一幢老宅最近正在动迁,一些历史建筑爱好者认为,这幢被违章建筑遮蔽的房子就是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私家花园“扆虹园”,1912年,孙中山曾在此发表演讲。

  8月21日,虹口区政府回应早报记者,扆虹园已在申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正在等待最后审批,“既然已经申请了我们肯定不会拆除的,建筑也一定会保护起来”。

  早报记者 陈诗悦

  实习生 王心怡

  陆龙骧老先生84岁,属马,今年本命年的他即将搬离自己居住66年,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457号的老宅。上个世纪初,这一片区域曾是广东富商赵岐峰的私家花园,极负盛名。百余年后的今天,这里早已没有当年的风光模样,彼时的水域已被填平,花园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年累月建造起的违章建筑,沿街有超市、洗浴房、熟食店、菜场等各种小店,旧时的私家花园仿佛被遮盖了一层幕布,难见真容。

  因为列入政府征收范围,大多数居民已经搬走,只剩下零星还没有找到住处的人家与商户。一群活跃于网络的老上海建筑爱好者根据实地的勘察与史料对比,坚持认为现存的建筑物就是当年的赵家花园“扆虹园”。

  对此,早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他认为对于这类古建筑,“有人提出保护就说明它有保护的价值,现在上海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太少了,并且很多建筑都因为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不注意保护而遭到破坏,后悔就来不及了。”

  8月21日下午,虹口区政府新闻办告诉早报记者,扆虹园已由区规土局申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现在材料已递交市里,正在等待最后的审批。“既然已经申请了我们肯定不会拆除的,建筑也一定会保护起来。”

  现状

  违章建筑遮蔽了拱券

  8月3日晚,名为@基诺Geno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自高层拍摄的俯视图,图中正中央是一栋造型独特的红顶大屋,“坐落在武进路一条旧巷里的这栋大屋,南面有着五个漂亮的拱窗,连同扇形屋面结构,北面还有一个通天的天井,有谁能告知它的前世今生?”随后的近半个月时间内,网上十多位老建筑爱好者群策群力,有人翻找县志史料,有人去现场实地勘察,在多相比对后确定@基诺Geno照片中的屋子就是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私家花园——扆虹园。

  从旧时照片来看,整个花园精巧别致,南面有两层的弧形拱券,还有一个极富中式特色的亭榭,花园内有大片水池,绿树环绕。而资料显示,旧时扆虹园所在的靶子路111号,就对应现在的武进路453-457这段区域。(注: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指南》中有一句“靶子路111号,俗呼赵家花园”。200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上海史记寻踪》中也明确指出“老靶子路111号扆虹园”系今天的武进路453号。)

  早报记者探访了武进路的这座旧宅。从十号线四川北路3号地铁口出来,沿街入眼的即是几栋红色砖墙结构的老房。从武进路457号的一条狭小破旧的弄堂进去,穿过一条满是垃圾的走廊,就能看到那五扇拱券内部,原本的拱券是镂空的,玻璃窗户是后来加上的。

  二层有16户居民,对朝着楼梯的5间都已搬空。过道里都是堆砌的桌椅,最里户的一家三口,非上海本地人,已经在这个屋子里住了十多年。男主人告诉早报记者:“最近一直有学生或者摄影爱好者过来这边拍照,这个房子又破又旧有什么好拍的?”

  从拱券往外看,是由三个小屋搭建出来的半平台,原先的花园空间全都已被塞得满满当当。从隔壁洗浴房的楼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本两层的拱券现在只有第二层还暴露在外,一层全都被搭建的棚顶遮挡住。违章搭建的房屋见缝插针地挤占了每一寸空间,群租现象十分突出。

  除了违章搭建,这段区域正面临着旧改征收。早报记者查阅了3月31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其内容显示,四川北路以西,海宁路以北,江西北路以东,武进路以南的这块地区的房屋“因公共利益”被纳入征收范围,同时该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被收回,整体面积达47938.5平方米。这里又被通俗地称为“虹口区十八街坊”,是虹口区最大的一个旧改征收地块。

  往事

  民国时曾接待过孙中山

  追溯起老靶子路111号(今武进路453号)的扆虹园,时间得往前拨一个世纪有余。《上海园林志》中就提到它“由赵某建于光绪后期,解放前废园”,这里的“赵某”,被认为是粤商赵岐峰或其儿子赵灼臣,扆虹园也被俗称为赵家花园。

  投资商务印书馆后任董事长的张元济先生与赵灼臣交情匪浅,两人曾同席晚宴。他的日记中有那么一句“一九一七年,二月廿四日,钟紫垣约在伊家北四川路一五六号晚饭。同席者为孙文、唐少川……赵灼臣靶子路赵园余数人未交谈”,可证扆虹园确为赵岐峰和赵灼臣的房产之一。

  赵岐峰是广东旅沪商人,“一生劬劳,积累起来巨款财产”。而长子赵灼臣之名甚于其父,是当时广东旅沪同乡团体广肇公所的董事之一,与孙中山、唐绍仪等均交好。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一书,“赵灼臣为实现父志,开办岐峰义学,除捐赠土地、斥资建造学校外,还附赠了相当财产,作为学校的经常开支费用。资产约200万元,系广帮著名慈善家。”

  扆虹园所在的老靶子路是清末民初广东籍人士聚集地,赵岐峰和赵灼臣即其中代表。葛元煦《沪游杂记》曾有记载:“美(租界)只沿江数里,皆船厂、货栈、轮舟码头、洋裔住宅,粤东、宁波人在此计工度日者甚众。”这些粤商在此地经商之余,还从政支持革命,孙中山就以“桑梓之谊”数次联络上海的粤帮。

  清末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称扆虹园“颇似西式园林,达官贵人横假座以宴客,陈设器物亦舶来品为多”。因此,民国之际的多次重大会议、宴请就在扆虹园举行。最广为人知的便是1912年7月22日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的欢迎大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中华之地五倍于美,苟能造铁道三百五十万里,即可成全球第一之强国”等句在当时使一批有识之士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次年4月1日,铁道协会召开周年纪念会,选址仍在扆虹园。1911年12月30日,广东旅沪各团体在扆虹园设宴款待孙中山、伍廷芳、温宗饶等人,宴会大办了两天。

  而此前,在扆虹园举办的会议多为欢迎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上海外事大事记中提及,1910年6月,日本东京、大阪各报游历记者团抵沪,日本驻沪总领事在此举行欢迎会,同年9月,美国实业代表团一行23人抵沪,上海绅商于扆虹园举行欢迎会。

  除了“曾假为会议之地”,扆虹园还可被租赁成为举办婚礼的喜庆之地。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孙中山上海史记寻踪》一书中就着重描绘了赵家花园的原貌:整幢建筑前后共四进,沿老靶子路大门建有二层楼房,中间为石柱石板砌成的门楼,过二层楼房为一长方形天井,种有花草,第三进为三层楼房,第四进为厅堂,朝南辟有花园。

  有网友根据“上海年华”网站上唐绍仪与吴维翘的结婚现场的照片,推测这位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第三次婚礼就是在扆虹园举办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在其所著的《西风东渐:晚清民初上海艺文界》也肯定了这种说法。但记者查阅《顾维钧传》后发现,唐绍仪与吴维翘、女儿唐宝玥与顾维钧两对恋人的婚礼均在“虹口花园”举行,还有其他书籍中刊载的婚礼地点是“虹口公园”。因此,这里的“虹口花园”究竟是“虹口赵家花园”的简称还是“虹口公园”的别称还未可知。

  不过扆虹园的确因为它的“小巧精致”,被民初许多推崇“文明结婚”的两情相悦又财力不菲之人选择为现代婚礼的举办地,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中“非有人介绍,不能往游。然可赁为文明结婚用”一句是最凿凿的引证。

  回应

  目前是“文物普查登陆点”

  早报记者在2012年6月6日发布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网站上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看到“扆虹园”赫然在列。“民国时期,扆虹园旧址,四川北路街道”,编号:31010994519000018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中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依照前款规定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虹口区文史馆馆长何瑛表示,目前此建筑是“文物普查登录点”,她解释说,所谓的文物普查登录点,简单来说就是申请区级、市级甚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备选库,在普查时将了解到的历史建筑都登记在案,通过建筑主体和历史价值等多方位的考察,请专家审核后,再逐级上报申请为文保单位。

  早报记者实地探访时通过453号招待所二楼的窗户顺着瓦顶向外攀爬,终于看到了二楼窗檐下一块水泥阴刻的横匾,以楷书书写六个大字“赵岐峰公像堂”,恰与老照片中的赵岐峰公像堂一模一样。

  而8月21日下午,虹口区政府新闻办回应早报记者,扆虹园已由区规土局申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现在材料已递交市里,正在等待最后的审批。“既然已经申请了我们肯定不会拆除的,建筑也一定会保护起来”。

  回忆

  衰败后变为印刷厂、民宅

  陆龙骧老先生1948年的时候就住在扆虹园南面的一个白色的八角亭里,今年84岁的陆老先生记忆力尚好,他的父亲是解放后在这里设厂的太平洋印刷厂的出纳,因此举家居住在此。

  太平洋印刷厂为钱子宁、朱尊名和郭开始共同创办。三人在德国寇顿工业大学留学时是同学,专攻造纸专业,回国后,一同在苏州浒墅关创办了中原造纸厂,而陆老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时进入造纸厂工作。抗战开始后,造纸厂内迁入四川宜宾,陆老先生全家也跟随前往,据他回忆,造纸厂就在当时的同济医学院旁边。战争后期,造纸厂应“中央信托局”要求,开始生产印钞纸,这一举措让三位老板“大发了一笔”,战争结束后,1946年回到上海,钱子宁等就在扆虹园处设立了太平洋印刷公司,之后几年又陆续盘下了周边的克里电机厂和两江汽车运输公司。

  1940年代中期的扆虹园,已经不复当年盛况,水池和亭台楼阁都已不见,南面还搭出一个八角亭,即陆老先生和他的家人以后居住的地方,或为解放前英国人所建。至于该园何时开始衰败,已经难以考证。“曾经的赵家人应该在战争前夕就将房子卖掉了,全家搬到国外了。”这里的老住户告诉早报记者,“战时河南路以南均为公共租界,扆虹园也在其中,所以应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理应保留了大部分的原貌。”

  根据网友@食砚无田找到的一张1940年代末的武进路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平洋印刷公司占据了园子的西北角一大块区域,陆老先生至今记得印刷公司里的四台印刷机。而两江汽车运输公司则是占据了花园的中间区域,并将东面一部分辟为停车场。1948年,陆老先生作为职工家属入住武进路沿街的房屋(即现在迪亚超市)的楼上,提及那段时光,他总是兴奋地描述当时的大排场:三个老板会在八角亭招待亲朋好友,还时常在扇形建筑的二层宴请员工吃饭,可摆下四五张圆台面。这个曾经宽敞亮堂的宴会场所,正是现在挤满16户人家、带有五扇弧形拱券的那一层。

  1950年代末,陆龙骧老先生响应号召前往首都,成为了建工部的一名俄语翻译。1980年代初再回到扆虹园的房子时,印刷厂已经易主,他们家也搬到了南面的八角亭内,直到今天。这三十年间,不断有人进来搭建起新的房子,将老建筑的风貌逐渐遮掩起来,“人越来越多,商铺也越来越多”。

  早报记者跟随陆老先生的儿子进入了八角亭内部,原本作为观景用的建筑二楼被加盖了一层,共有8户住户,每间约十几平方米,共用一个灶间,原本白色的拱门顶部已被油烟熏得漆黑一片。

  以前的住户有的过世,有的搬走,陆老先生已经是扆虹园现在年纪最大的住客了,面对即将到来的搬迁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直絮絮叨叨地讲述扆虹园老宅的变迁故事,反倒是年轻的一辈开始关注起这栋住了很久却未曾注意的老宅。陆老先生的儿子在他的朋友圈这样写道:曾经的扆虹园,载录于网络,不要痴迷曾经的辉煌,而记忆由花园变为旅馆、澡堂、菜场、超市、民宅的过程。记者发稿时,陆龙骧之子来电告知,其父已与动迁组签约,同意搬迁。

  轨道交通3/4号线

  宝山路站   天目东路   轨道交通10号线

  天潼路站   武进路453弄   海宁路   河南北路   四川北路公园   海宁路   苏   轨道交通10号线

  四川北路站   州   吴淞路   河   黄浦江

  扆虹园现位于虹口区武进路,民国时期位于公共租界内。张泽红 制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