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写史:让历史以“老百姓”为主语

2014年09月17日 13:31 来源:深圳晚报 参与互动(0)

  信奉“文章没根,全凭烟熏”的贾平凹一直嗜烟如命。最近他又用烟“熏”出了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这距离他的上一部长篇问世仅仅一年半。在《老生》的后记中,贾平凹写道:“现在我是老了,人老多回忆往事,而往事如行车的路边树,树是闪过去了,但树还在,它需在烟的弥漫中才依稀可见呀。”

  烟雾弥漫之中,浮现出来除了那一段跨越近百年的历史,还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领悟。

  用《山海经》的思维方式

  《老生》讲述了从20世纪初直到现在,发生在陕西南部一段跨越近百年的革命史,通过时间的递进,写了四个不同的故事——有的人物始终贯穿,有的则只出现在某一个故事里,各人有各人的命运。这种架构和思维方式,与《山海经》如出一辙。

  贾平凹说:“《山海经》写了作者所经历过的山与水,《老生》的往事也都是我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山海经》是一个山一条水地写,《老生》是一个村一个时代地写。《山海经》只写山水,《老生》只写人事。”

  贾平凹认为,《山海经》的这种写法中,有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灵密码。“我在小说里,用的就是它的这种思维方式。”

  在与贾平凹长期合作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孔令燕看来,这部作品和以往相比“有着质的突破”,“完全是用中国的方式在讲述中国的故事。”

  “毕竟咱是写小说嘛,是重点写人在历史中的命运,写人情世态,或是大起大落,或是平凡寻常。”贾平凹说:“你要是把每个时间地点人物都抠得很细,与正史记载一模一样、那跟写论文或做历史报告,好像没啥区别。作为作者,那咱当然更考虑咋样给读者讲好一些故事吧。”

  从自己的维度抵抗

  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

  近年来,“民间写史”不断升温。有人以趣味横生的笔法,解读历史,希望让历史也能很好看;有人则以自己的家族史和个人命运,去填补粗枝大叶的正史所忽略的微观碎片。

  个人史写作者杨霞丹认为,民间写史的意义,就是给至少一部分历史加上了“老百姓”这个主语。多年来,中观及微观层面的描述和记录,一直是国内主流史学的缺失。她说:“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如此渺小,连一粒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

  抵抗权力对自己记忆的主宰和桎梏,是民间写史发端的另一大原因。学者雷颐认为:“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屏蔽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民间写史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从你自己的维度,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

  而在深圳实力女作家、评论家蔡东看来,“小说和历史,原本就是质地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前者以虚构为主,后者则以真实为灵魂,所以,小说家写史,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话题。”

  蔡东认为,小说家试图通过“虚构”建构“历史”。“在小说家的笔下,更多的是与众生相关的历史,是普通人身上折射的历史,不空泛,贴得近,有温度。”

  大家都来写史是件好事

  不断升温的民间写史热,带来了叙说历史的新方式、解读历史的新视角、审视历史的新观念。对此《贾志刚说春秋》作者、深圳晚报记者贾志刚十分赞赏。他说,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写历史,有的人喜欢大格局,他们就会去写大的历史事件,有的人则喜欢从家族、人群或者自身命运的微观角度,去折射历史的某个瞬间一个侧面,如同一棵大树,既要有粗大的主干,也要有细小的枝条和树叶,才能够枝繁叶茂。

  踊跃的民间写史也产生了一大批鱼龙混杂的作品,贾玉刚表示,质量不高的作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确不容小视。“比如有人写秦朝,误导了很多人非常向往那个时期。而我认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糟糕的一个朝代,它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明朝那些事》书写得很好,但是却也让很多人误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

  不过相比过去人们只能单一地透过官史来了解中国的过去,贾志刚认为,民间写史依旧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他说:“很多人在写,更多的人在看,虽然作品中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人们看到作品后会表达不同见解,在这个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关注中国的历史,从而也更了解中国的历史。” 记者 陈黎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