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鲁奖错过了危机公关的良机

2014年09月25日 14:41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备受争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9月23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获奖诗人周啸天如愿领取“全国优秀诗歌奖”,只是,颁奖方没有给他安排发言机会。同时,对于阿来、岳南零票,以及阿来对评奖的“抗议”,作协官方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这是一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进行的颁奖活动,没有特别的声音发出,断了公众期望看到前段时间新闻后续的念想,因此颁奖氛围可以用“安静”来形容。与国外一些重量级文学奖项在颁奖当天最热闹不同,本届鲁奖透支了人们对它的关注。或者说,对颁奖方来说,能够“安静”地把这届奖项颁发下去,已属难得。

  本届鲁奖所谓“备受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周啸天的诗歌获奖,一是阿来的零票。因为这次阿来参评的作品,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鉴于近年纪实文学创作处于低潮,阿来零票或可理解。两相比较,周啸天的“新闻诗”、“口水诗”和王蒙等人的“过度夸奖”,才是把鲁奖推上风口浪尖的根本原因。

  作协不顾舆论的讽刺调侃、尖锐批评,坚持把诗歌奖颁给了周啸天,有点儿像足球裁判误判了点球,观众席虽一片骂声,但“球进了”已成事实,更改结果实在有损评奖方和评委的颜面,也坐实了外界对评奖漏洞的猜测。但不顾舆论反对把奖颁出去,也无法洗白公众对鲁奖的质疑。对颁奖的无人喝彩,已经表明人们对鲁奖的兴趣又创下了一个新低。

  作为官方性质的文学奖项,回应质疑虽不是颁奖活动的必设环节,但颁奖方仍有必要在颁奖开场时做一说明,或者通过新闻发布会统一给出官方解释,抑或作协官员给予公开回应。既然一个文学评奖活动负面评价缠身,那么在颁奖时无视负面评价,不等于这些评价没发生过、不存在。“躲避质疑”是危机公关最差的做法,作协偏偏选择了躲避。

  本届鲁奖采取的是实名投票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奖项的公正性,但不公布每位评委的投票结果,却让实名投票失去了大部分意义,这种只能内部知晓的实名投票,留下了很大的存疑空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对记者表示,“我是凭公心投票。但作品竞争如此惨烈,我的实名投票一被公布,已经得罪了大多数人。也许有人一辈子不会释怀。”这名评委的话,说透了国内文学评奖圈子化、不透明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追求公正的奖项,拥有自言公正的评委,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把投票结果公开?如果被得罪的那些人着迷于跑奖、利益交换,那么得罪了又如何?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许有人一辈子不会释怀”怎会有如此巨大的威慑力,让评委噤若寒蝉?文学奖项最重要的是推出优秀作品,一切干扰这个目的的外部因素,都应被排斥在外。作为主办方,应给评委创造一个可以大胆投票、公正投票的环境,投谁的票却不敢说,这真成了当下文学评奖的一大怪现状。

  由此可见,舆论对鲁奖的不满,并非单纯是因为周啸天获奖引起的,如果鲁奖的评选机制能做到真正的公开透明,以及所有评委都能像他们承诺的那样,没有任何私心,敢于公开选票,接受监督与质疑,那么批评的声音自然会消弭。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