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贤亮曾谈爱情:我有很多女人 我不可能一夫一妻

2014年09月29日 11:16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9月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1936年出生,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张贤亮曾说90岁以后出自传,“我就自由了,可以把现在不可告人的话写出来了。 ”可惜他的生命在离这个年限还有一纪时,戛然而止。

  笑对“包养情人”传闻 本打算10年后发表自传

  上一次让媒体争相报道想要采访到他,是两年前。不是因为新书,却是因为微博上的一则爆料。一个自称是张贤亮情人的女孩说“老太爷”包养了5个情人。这则微博当时在网络上迅速扩散,而作为“当事人”的张贤亮,在接起记者的采访电话时,言语里没有愠怒,却反而多次开口大笑。当时是2012年底,距离他上一本长篇小说《一亿六》的出版,已经过去了近4年。“包养情人”事件,也让他是否还在写作的话题被人们所关注。“我没有罢笔,目前正在创作我的自传体小说,10年后再发表也不迟。 ”

  张贤亮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亿六》。这部小说很自然的,会让人们联想起张贤亮那本写于1985年的小说,这或许是他流传最广的一部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主人公章永麟的生活被两部分占据,头脑中思考的《资本论》和自己的前途,以及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女人。这部小说的完成,也让张贤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突破“性禁区”的作家。

  一首《大风歌》让他被划为右派《资本论》成影响一生的书

  章永麟身上有张贤亮自己的影子吗?显然是有的,别的不提,单是那本《资本论》,说是影响了张贤亮一生的书也并不过分。

  1954年,18岁的张贤亮在北京读高中,因为出身,他在学校里备受欺辱。毕业前,老师找到张贤亮说,学校里常丢东西,查不出是谁,“你帽子多,多背一个也无妨。”为了保住读书的机会,张贤亮答应了,结果换回的是被学校开除的命运。 1955年7月,张贤亮被迫和家人“移民”到甘肃。两年后,张贤亮因发表了长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开始了长达22年的农场劳改生涯。

  农场下雨出不了工的时候,张贤亮就一遍遍地读着《资本论》。那些年,他手头就这一本书,进农场带的其他小说、唐诗宋词统统都被没收了,只有这本书没被没收,多亏了作者名叫马克思。张贤亮后来将《资本论》称为是自己觉悟过程里的重要因素。而他口中的“觉悟”为他带来了作品《我的菩提树》。

  一片荒凉上垒出的传奇“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出”

  镇北堡原本是明清时期修筑的一座残破的戍塞边城,城墙据说是用黄土和糯米夯筑而成,几乎没有一块砖。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已经布满窟窿和沟壑。1961年,正在“劳动改造”的张贤亮发现了镇北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他还将这里写进了他的小说《绿化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张贤亮的举荐和撮合下,导演张军召带着他的摄制组,在镇北堡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这片荒凉初涉银幕。镇北堡西部影城于1992年正式创办,当时张贤亮以宁夏文联的名义创办了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公司的基地就是镇北堡西部影城,公司最初的投入只有78万元。

  张贤亮开始时干脆不在地面上搭建任何景点,采取一种放水养鱼的策略,就这一片荒凉、两座废墟,让影视剧组来任意搭景。影视剧组搭建的场景十分简陋,可是每一个场景却都是艺术作品,基于这种认识,张贤亮要求必须保留原有造型,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基地的雏形。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部影片相继在此拍摄,镇北堡成了苍凉感的代名词,从这里诞生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影视剧历史版图上相当耀眼的一部分:从谢晋的《牧马人》到张艺谋的《红高粱》,从上世纪80年代的《黄河谣》到经典武侠片《双旗镇刀客》和《新龙门客栈》,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到让中国年轻人奉为新经典的《大话西游》……正是因为这些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出”之美誉。同样也是因为这些电影的拍摄,影城景点越来越多,这些景点最终作为旅游资源被转化为商品“卖”给游客。综合《新京报》《京华时报》、新华网等报道

  先锋语录

  我不可能一夫一妻

  因为很多(性)我是第一个写,实际上叫“闯禁区”。我成了中国文学领域里面勇闯禁区的一个领军人物。我感到自豪的是,将来写中国文学史,谈到上世纪80年代时,我是一个绝对不能够回避的人物,是启蒙作家之一;

  恩格斯说得很透,爱情的基础是性。我相信爱情就是在性上面有快感,而不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我有很多女人,我这种人不可能一夫一妻,我从来踩在法律的边缘,很安全;

  我原来计划八十岁开始写自传,现在已经开始写了,我一辈子都是传奇,为什么不写?我就是尖刻,不委婉。这是一个真实的当代社会,哪一个作家有我这么尖利?对当代社会这么一针见血?

  中国电影人无法忽视的镇北堡

  文化界热评其伤痕文学:停留在诉苦层面

  解玺璋(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曲线”救不了文学

  他最早提出来所谓“曲线救国”,救文学,然后就下海经商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我觉得“曲线”也救不了什么文学。所以后来他做影视城,做得很成功,可是后来他基本上就写不了什么东西了。

  陈丹青(画家、文学评论家):停留在诉苦层面

  这代作家大概成名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讲一句成熟的话,他们大多都到了生老病死的年龄。但实际上我对文学是不关心的,不是他们写得好与不好,而是我没读过,我正好在那个时期就出国了。他们大多是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前后,因为我父亲也是右派,我从情感上应该是接受的。但我感觉这些作品大多还是停留在诉苦的层面。我不是说张贤亮先生,我是指这个现象我所理解的,就是说,中国很多作家的写作某种程度上是配不上他们所经历的变革。文学经验和生命经验是不太一样的。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但我读过俄罗斯的流放文学等,情感的深度是有区别的。他描写的劳改监狱里的性,这点我是很认可的。

  许子东(学者、评论家):张贤亮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

  张贤亮早期的作品比如《绿化树》之类,是和当时的写作潮流笔法类似的,并不出众。

  我们都比较普及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但是在这之前,张贤亮是最早描写“文革”的。比较有名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很有意思,通过一个男人在政治灾难中性无能去隐喻。人的性能力不如马,所以就把马给阉割了。就像一个更会思考的人被剥夺思考能力一样。这种隐喻包括对男女的描写甚至比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更完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虽然是从男人的角度写的,但他写下的男女都是合理的。他同情女人。可以说,这种文学超越了作家,或者说作家超越了自己。他这个小说的核心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全部是男人的话,女人就是悲剧。

  时代很仓促,关于政治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前苏联写得最好的是索尔仁尼琴,中国可以说是张贤亮,虽然他没有那么深刻。

  朱大可(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作家):张贤亮的苦难修辞学

  跟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是,张贤亮“亮出”了自己半宗教式的修辞体系。这是他获得官方文学殊荣的主要原因。没有任何作家能够像张那样,借助东正教加斯大林主义的苏联文学的混合教义,调动完整的隐喻—寓言修辞技术,营造了一个中国痛苦记忆的有序的书写体系。这不仅是苏联前辈文学经验的展览,也是中国记忆修辞学的一次成功尝试。《灵与肉》、《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自传体伤痕小说的三部曲,描述了灵与肉的激烈较量。在张贤亮自传体小说的语汇里,肉是两种隐喻的复合,它不仅意味着情欲,也意味着食物、金钱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而在另一方面,灵则隐喻着纯粹理性、知识分子精神、爱国主义和民族忧患意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对抗体系,却被简化成了灵与肉的隐喻式对话。从当时思想体系里获取养分的张贤亮,无法理解灵与肉的内在和谐,相反,他要向我们喊出最尖锐的战斗呐喊。但这不是与外部世界的抗争,而是内心的自我交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