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树兴推中国小说版《入殓师》 描写殡葬工生活

2014年10月20日 15:12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王树兴

《咏而归》封面

  《咏而归》是国内首部描写殡葬工生活的主旋律小说

  核心提示

  在《小说选刊》8月刊中,刊登了三位高邮作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北漂作家”王树兴的中篇小说《那年夏天》。时隔一月,《小说月报》9月刊又刊发了王树兴的中篇小说《移风易俗》。他的这部中篇,节选自长篇小说《咏而归》,这是国内首部描写殡葬工生活的主旋律小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写好这部小说,王树兴和殡仪馆员工同吃同住,在小说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死的考量和理解。

  《小说月报》刊发

  《移风易俗》中频现扬州元素

  《移风易俗》的主角,名叫荀西宁,是殡仪馆馆长,女友叫做朱蕴,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人到中年,各自有过婚姻,有过过去,彼此相识相知,并产生了爱情。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两人的工作单位,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立”。朱蕴负责人生的起点,荀西宁则站在生命的终点。此外,还有荀西宁的儿子,一位名叫“九零”的大男孩,面对生活,他和自己的女友白砚,都充满了年轻人的积极热情。在小说的最后,时逢新年,荀西宁和儿子,在殡仪馆的值班室内,对饮一杯酒,迎接新春佳节。

  这部小说的地点,主要发生在一个叫做“高沙”的城市内。扬州读者只要读到这部小说,都会感到非常熟悉。比如这段“要有高沙咸鸭蛋、湖里的白米虾,还有菱塘盐水鹅”,这些不都是扬州的特色美食吗?还有这段“我好喜欢扬州,要沐浴瘦西湖,听平山堂钟声,转后街小巷,要瞧瞧扬州城里有多少俊男靓女。”这些不都是扬州的风物人情吗?在小说中,还有“扬泰机场”、“扬州大学”等地,可以说,小说的发生地,就是扬州。

  “这部小说的背景,的确发生在扬州,我就是高邮人,小说中的高沙,其实就是高邮。”王树兴介绍道。

  来自长篇小说《咏而归》

  正视人生的生死问题

  这部《移风易俗》,在《小说月报》上刊发后,引起了各方读者的关注。毕竟,这种描写殡仪馆员工生活的小说,题材独到。要说,大多数人的生命归宿,都可能会是在殡仪馆。中篇《移风易俗》是在王树兴的长篇小说《咏而归》中节选出来,并改写而成的。《咏而归》这个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咏而归》中,人到中年的荀西宁怎么也想不到会被调到殡仪馆去做馆长。父母去世不久,妻子也死于车祸的他,殡仪馆是他最不想去的伤心地。起初,荀西宁只抱有做好事情的打算,一段时间的工作让他改变了。在殡仪馆里,他看到抱着遗腹子为难产妻子送葬的痴情丈夫,在灵柩前期盼孩子一个对母亲的笑容;恩师拜托他亲手火化,只为能够死得像个样子。深受触动的他决意做好这个工作,给予死者为人的最后尊严。

  “富二代”窦亚应聘殡葬工,动机令人疑惑,但他在奶奶的殡葬中,在参与处理的校车惨案、银行枪案尸检等工作中成长了起来,与同时应聘的美容师伊春娜一起,成为新一代有作为和理想的殡葬工。

  了悟生死的殡仪馆长荀西宁,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理性地对待,他设计了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在不多的来日中充实而勇敢地生活,尽情地享受人生的愉悦和幸福。

  国内首部描写殡葬工的小说

  被誉为中国小说版《入殓师》

  作为国内首部描写殡葬工生活的主旋律小说,《咏而归》也得到了名家们的推荐。

  “生与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个人都要面对,涉足这个题材是一个小说家的社会责任心,写好它需要独特的眼光,需要深刻的思考,王树兴的笔墨貌似轻松,其实蕴含着对生命的极大尊重。这部小说的意义也就不同于其他的文本。”《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如此评论。

  “人在现实世界里是渺小的,于是,超越暂时可变的经验世界,追寻人的神性,亦即人之于人的那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成了人理解自己、他人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工作。《咏而归》所做的探索告诉人们生和死的非世俗意义。”著名作家邓一光做了如此推荐。

  而《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咏而归》这部作品有我看《入殓师》时一样的感动,在人生终点的倒数第二站,有情,情依依;无情,情黯黯。作者看似在讲故事,实际是切开了一个剖面,吸引着读者去直面。”

  日本影片《入殓师》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和小说,同样关注生命的终点,正如王树兴所写的那样,“即使是最后,生命也可如沐春风”。

  曾写过殡葬工通讯报道

  体验生活和殡仪馆员工同吃住

  为什么要写有关生死的,殡葬的题材?在王树兴看来,写这个题材与猎奇或者哗众取宠无关。因为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每个人在世上,都会面对至亲离世,都希望在殡葬时得到最好的礼遇。王树兴也是如此,也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慢慢地,王树兴与殡仪馆的人处成了朋友,更深地了解了这个行业。早在1985年,正在读职工大学的王树兴,就与两位同学一起采访了殡葬工翟鹏江,写了他的工作和爱情。这篇名为《殡葬工的爱情》的通讯,得到了省级的新闻奖。而这篇通讯也改变了几个人的生活,翟鹏江献身殡葬工作的事迹被社会认可,他从一个普通的殡葬工成长为扬州市人大代表,当上了副馆长。参与写作的同学李冬宁也在二十多年后当了一家殡仪馆馆长,而王树兴也盯牢了这个行业,在多年之后,写出了30万字的《咏而归》。

  为了创作好这部小说,王树兴走访和了解了国内30多家殡仪馆,与殡葬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殡葬流程上进行过整容、火化等操作。他介绍:“我曾为一位老者整容,我非常恭敬地站在他的遗体面前,对他说,尽管我不是专业的殡葬人员,但是我会把你当成我的长辈,认真送您最后一程。我给他剃了胡须,还用热毛巾给他焐脸。尽心尽力地为他做了最后的事情。”

  “人的一生,长度往往不能自己决定,但是厚度和深度,却完全由自己掌握。”王树兴说,“这就是我创作这部《咏而归》的原由,直面生死,珍惜当下。” 记者 王鑫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