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门户模式破坏媒体生态 改变是必须

2014年10月27日 14: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离职,在媒体全面引来一阵唏嘘。离职之后的陈彤似有崭新前程,所谓唏嘘倒不是慨叹个人命运,而是借此由头,悲恸和反思式微的门户模式。于是就有了“陈彤离职会是传统门户模式的终结吗?”这样的发问。将一个人离职和“时代终结”联系在一起,或许略显牵强,但是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陈彤离职确实提醒者人们,时代日新月异,即便是互联网,即便是“新媒体”,也面临着转型与更替。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通互联,但门户网站却反其道行之,千方百计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站点,基本不提供任何能跳到其他网站的链接。这在短期内或许对于这些网站的流量和广告额有益,但长期来看塑造的是中文互联网的畸形生态。

  门户网站模式的衰微,几年前就已开始;门户网站退出历史舞台,还要等待相当时日。因此,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当口,以陈彤从新浪总编辑的位置上离职为“门户时代落幕”的标志性事件,其实并不恰当。不过,既然此事成了人们再次谈论门户模式的一个由头,那么不妨也借此机会反思门户时代的遗产,总结其成功一面,检讨其负面影响,为将要到来的下一个时代提供些参照。门户为什么成功

  门户网站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出现和兴盛,说得好听些,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说得不好听,则是因为人类天生懒惰。

  人类天生懒惰,所以大部分人会去大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做“一站式消费”。如果要分别去酱油店、熟食店、水果店、厨具店,也许能买到品质更高的产品,但很少有人愿意付出那么多精力,也很少有人能全面了解各类店铺的情况,知道如何选择去哪家店。

  大多数人对新闻的需求并不比对生活用品的需求更强烈,所以若能在一个地方满足基本需求,大家是不愿再去第二个地方的,即便大家知道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总是更好。不可否认,有极少数人对新闻媒体相当了解,对新闻来源的要求相当苛刻,比如他们知道门户网站上通常找不到财新传媒的稿件,他们的订阅列表中有许多小众但优质的信源。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如何选择媒体、如何阅读新闻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亟须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懂得如何分辨和寻找更优质的信源,因此门户网站所构建的“新闻超市”是最理想的选择——尽管获得新闻不会是最优质的,但可以体面地满足各类基本需求,而且各类新闻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就像超市的分类货架一样,很容易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

  在西方,这样的网站被称为“聚合者(aggregator)”。随着技术的进步,聚合方式也越来越多元。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可以算是最老派的一种——主要依靠人工编辑进行新闻的摆放。其后,出现了可以用户自定义的聚合方式——你说自己要看什么内容,我就给你抓来什么内容。这个主意听起来很美,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类懒惰的天性——很多人懒得说自己要看什么,或者不想去思考自己要看什么。因此,现在最流行的是用算法做聚合:一方面,时下什么文章最热,就给你推什么;另一方面,根据你之前的阅读记录,猜测你的爱好,给你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前段时间引发巨大关注的“今日头条”即是如此。

  不过,门户网站的巨大惯性,以及算法技术的相对不成熟,都决定了门户退出舞台尚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的事情。

  门户对新闻生态的破坏

  门户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存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虽然有类似的聚合者,如雅虎新闻,但数量很少。之后也产生了如《赫芬顿邮报》这样鼎鼎大名的聚合者,但其模式与中国的门户网站极为不同。

  导致中西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版权。在美国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下,想要转载其他新闻机构的内容绝非容易,即便是摘编其中一部分,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反复的追问:摘编的比例有没有超过50%?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因此,美国的聚合者大多只是提供个标题和简短提要,然后便链接到了原发媒体的网站。

  而中国的门户则在版权极不规范的背景下起家,其后虽然与各供稿媒体签订了协议,但基本也属于生米煮成熟饭之后,面对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不得不签——不签就好像失去了在网络上的曝光机会。

  谈论门户模式时,版权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种“低版权优势”具备示范效应,它扩散到了其他更多网站,在中文互联网上形成了漠视版权的风气。这是门户网站成长过程中对新闻生态的破坏之一。

  门户网站对新闻生态的另一破坏,是选用了纯粹自利的内容呈现方式,斩断了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西方聚合网站上的文章,在保留作者信息和出处名称外,基本都会链接至原出处网站。这样一来,即便是从聚合网站读到新闻的读者,也可以很方便地追溯到作者和原发媒体那里。通过互联网最基础、最本质的技术——超级链接,一条连接读者与作者、原发媒体的线索得以维持。这条线索对于维持健康的新闻生态至关重要——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了解新闻的“生产厂家”,便于判断和选择;对于作者而言,劳动获得基本的尊重;对于原发媒体而言,这是建立网络阅读商业模式的前提。

  非常遗憾的是,这条线索在中国并不存在。打开任何一家门户网站,点开新闻内容,许多新闻的最初来源已经被抹掉,作者的姓名无影无踪,至于链接到原发媒体就更是天方夜谭了。这既是对读者和作者的不尊重,也使得传统媒体建立网络阅读商业模式变得不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甚至是对互联网的某种侮辱——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通互联,但门户网站却反其道行之,千方百计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站点,基本不提供任何能跳到其他网站的链接。这在短期内或许对于这些网站的流量和广告额有益,但长期来看塑造的是中文互联网的畸形生态。

  下一个时代会更好吗?

  检讨门户模式对新闻生态的破坏,并不是要指责哪些网站或哪些人——毕竟,这种模式已经是过去时。最重要的是,下一个时代能否避免这些对新闻生态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媒体持续变革的年代,“新媒体转型”已经是个旧词,“新媒体”这个概念本身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解释力——门户是新媒体吗?BBS是新媒体吗?若干年后,微博、微信还是新媒体吗?

  不过,门户时代留下的遗产可以具备持久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一方面,门户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对人性本质的捕捉,在今后的新时代中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门户对新闻生态造成的破坏,足以为戒。

  下一个时代是否会更好,是否能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保护社会价值,我们当然不得而知——它取决于技术,取决于掌握技术的人,也取决于具体的制度环境,但同样也取决于每一个普通用户,取决于我们是否对更好的时代有期待、有要求。文/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跟帖

  ◎任芳言(中南民族大学学生)

  新媒体也许现在指的是微博、微信,但是在它们出现之前,博客和门户网站是新兴媒体,甚至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之于广播,广播之于报纸,都是“新的”媒体形式。但似乎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媒体形式对于现有媒体的影响都不能说是毁灭性的,现有媒体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之后学会了更加快速地应对和转变。与西方经历了充分竞争后的传统媒体不同,在中国,传统媒体一直都不曾消亡,老兵没有死,也没有一直在凋零,媒介融合的时代里,每种媒体形式都得到了竞争和喘息的机会。在web 2.0 甚至已经向web3.0开始过渡的时代,用户们自主抓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现在依然缺乏能够真正引导人们去深入寻求本质的信息产品,林林总总的内容和形式,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一个导向。

  ◎方圆(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纸媒将死”还没有定论,“门户将死”又引发了种种叹惋。这些叹惋里包含着对新技术更新速度的不可理解,对变化的茫然恐惧。工业时代的人们习惯于确立一整套完善的模式,然后像流水线工人一样跟着模式运转,安身立命。可互联网却以不断的颠覆和自我颠覆将这些模式统统碾压过去。一个好消息是:随着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每一次更替的成本在变小。就好像门户和纸媒都要转型,但各自的难易程度不言自明。互联网一方面增加了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尝试新事物、摆脱旧束缚的成本,一旦一种媒介不再适应人们的需求,它就可以被快速淘汰。原来为那种媒介工作的人,也可以快速转移到其他更有生命力的媒介形式上,等到哪一天人们对这些变化见怪不怪,我们或许就真正踏入互联网时代了。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