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影《巴彦岱》观后:寻找支撑普通百姓活着的信念

2014年11月19日 12: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电影《巴彦岱》观后:寻找支撑普通百姓活着的信念
    影片《巴彦岱》剧照。图为当地人将“沙发”当成资本主义批斗的对象,伊犁的那种生活气息冲淡了“文革”气质。 《巴彦岱》剧组 摄
影片《巴彦岱》剧照。 《巴彦岱》剧组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9日电 题:寻找支撑普通百姓活着的信念

  作者 赛娜·伊尔斯拜克

  影片《巴彦岱》以主人公“老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伊犁的岁月为背景,展现文革背景下超乎族际间的博爱。这是一部具有人文色彩的电影,至少可以平静的讲述故事,不再靠浓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不再忆苦思甜,不再控诉,不再苦大仇深,而是用内敛的方式,暗流涌动的方式,温情的方式,去沉淀那个苦难。

  文革时期,老王举家远走他乡从北京来到巴彦岱,与当地维吾尔族百姓同吃同劳动,结下深厚的感情。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宣传部、伊宁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业公司、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等联合拍摄的影片《巴彦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无奇却又震撼人心的故事。电影将主人公与当地群众相濡以沫的情结表现的生动、感人、温暖。

  曾经看过许多表现文革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芙蓉镇》、《霸王别姬》、《归来》等。文革背景下的电影在新疆是鲜见的,可谓是一种探索。影片中没有描写文革时代人们狂热的批判、打砸、伤人的场面,没有通过扭曲人性或抹黑历史渲染悲情。主人公老王家里的“沙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人们将“沙发”当成资本主义批斗的对象,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消解了文革的残酷。伊犁的那种生活气息冲淡了“文革”气质,在当地人看来,观点派别,是官家的事,住房吃喝老婆孩子,才是自己的事。

  在当地普遍流传的一个故事:大街上,两个维族干部骑着车遇见了,二人推车至马路牙子边扶车叙谈,互相握手摸胡子。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的观点是什么?”另一个回答:“我,保皇!”另一个人点点头,说:“我,造反!”然后二人笑着告别离去。维吾尔族人有句谚语:“人生在世,除了死以外,其他全都是塔玛霞!”“塔玛霞”就是玩耍、休闲的意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一种略带游戏的精神。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才保护了老王,使他成为不幸中的万幸。《巴彦岱》让人们知道,新疆这片土地的人们对待苦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亲情、爱情、忍耐、和解是支撑一个普通百姓活着的信念。

  《巴彦岱》的美学形式克制、冷静、朴素,一切为了还原时代而努力,将浓烈化作平淡,试图让形式为内容服务,创造出本真的生活质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电影画面、民族音乐等讲述那个时代,让人感动落泪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温暖,是部治愈系电影。尤其是影片结尾,老王要离开巴彦岱,老乡举办麦西来甫送别,老王与乡亲们共舞同醉场景,把人物当时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感动,呈现给观众最真切的感受。

  在那样一个困难的年代,淳朴善良的各族同胞给予“老王”关怀照顾和保护,诠释了人性的温暖。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新疆各族人民仍将秉承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新疆文联理研室副研究员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