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严歌苓:走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2014年11月19日 15: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听说深圳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所以,我非常兴奋,可以在深圳这座阅读之城与大家探讨阅读这件有趣的事情。”昨晚,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做客读书月品牌活动读书论坛,简单的开场白引来阵阵掌声。

  昨天,严歌苓与现场800名观众分享了阅读如何影响她的人格和个性,阅读如何影响她创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

  “拜伦是我人生崇拜的第一偶像”

  严歌苓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四面为书”的家庭环境里,严歌苓4岁识字,有意识地养成阅读习惯。严歌苓说,阅读分为知识型阅读、历史型阅读、趣味型阅读、审美型阅读。在丰富的阅读中,有两位外国作家对她影响很大。一个是拜伦,另一个是索尔仁尼琴。

  “我们家读书的条件非常好,我在我爸爸书架发现了《唐璜》,《唐璜》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我从拜伦身上所体会的是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是我人生崇拜的第一偶像。” 严歌苓对那位因为暗恋的女生一句话而坚持一生少吃的“胖瘸子”(拜伦)十分敬佩。“那种钢铁一般的意志真的很鼓舞我。三十年来,我每天必须坐在写作台旁,这种内在的自律就是源于这本书。”《拜伦传》在严歌苓心中留下了这样一种信仰:想实现的东西,一定会实现。

  “另一位偶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她的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给了我讲故事的灵感。她有一种超人的意志和能量,在我很年轻的时候阅读了这种伟人的人生,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严歌苓说。

  走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我认为,走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军旅生活、美国生活,都给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所以我才能创作出《扶桑》、《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直到现在,我仍居无定所,而是到处走,非洲、台湾,哪里都去,到处体验不同的生活,听不同的故事。” 严歌苓说,中国文革中的经历和在部队的生活使她发现特殊环境下的人性美,使她从部队的一个舞蹈演员变成一个写作者。她从2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成为部队的专业作家,从此也使她与普通生活隔离了,到30岁去美国留学后,才重新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

  “我认为,多读书的人是可以成为作家的。”从最初的模仿到慢慢沉淀,形成自己的风格,读书让严歌苓开始了解作家如何从原始生活中取材。“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不是每个都值得去写。”严歌苓谈起自己写作素材的选择,透出一股特别的“固执”,“故事背后若没有超越故事的另一种意向,那我就不能动笔。”她也强调,若故事主角本身不能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没有办法下笔。记者 林洲璐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