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籍里“为什么”实现二维码解答

2014年12月04日 11:2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灵感来自哪里?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钓鱼岛是什么时候?垄断皇家建筑的“样式雷”有何高明之处?这些凝结在古籍里的“为什么”,都通过二维码等新技术为读者一一作了解答,这一新的展示方式让前来参加2014年图书馆年会的观众充满了好奇。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博物馆也已于日前正式开馆,虚拟碑文、甲骨写字、保卫善本、舆图拼图等数字化体验模式成为亮点。

  古籍保护计划讲述国宝背后故事

  图书馆年会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示体验是年会的重要板块。观众们被一个叫做“册府大方”的方型发光体吸引,“册府”二字,最早见于《晋书·葛洪传》,意指文坛、翰院。“册府大方”包含200个二维码。参观者通过现场免费无线wifi,用手机识别二维码,即可了解相连接的珍贵典籍介绍和古籍保护知识。同时还有影音资料多媒体播放,展露古籍容颜,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除了用新技术拉近读者和古籍的距离,图书馆年会还设置了很多互动环节,如雕版印刷、古籍修复、碑帖传拓、中医义诊等体验活动,让“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方位立体呈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2007年1月起实施的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包括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等内容。2008年至今,国务院公布了4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古籍11375部,包括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甲骨文、简帛古籍、敦煌西域文书、碑帖拓本、古地图和外文珍贵古籍。上海、江苏、山东等18个省份相继开展了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

  珍贵文献记载国家历史与人文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展示体验,既可让参观者看到古籍演变的历史脉络,了解古籍保护的诸多措施,还可以感受到古籍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比如,东晋葛洪编著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这触发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的灵感。2011年,她的抗疟单体“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该奖项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之一。

  成书于永乐年间的明抄本《顺风相送》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古籍,原文为:“福建往琉球……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这证明了早在明代永乐年间,中国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为今天对钓鱼岛的主权宣示提供了历史依据。

  “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发现则揭开了垄断宫廷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秘密。其设计理念讲究选址,讲究轴线感,讲究冬暖夏凉,讲究天人合一,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足可让当代建筑大师心生虔诚。

  据了解,我国已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这些档案和众多留存至今的家谱、族谱、方志等珍贵文献一起,记载了无数的家庭记忆、宗族变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沿革。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