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锋艺术团56年坚持排演 送戏下乡争奉献(图)

2014年12月31日 15: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雷锋艺术团演出歌舞情景剧《这是我应该做的》

  邓雅琴

  在长沙市望城区的大街小巷、乡间地头,有一支家喻户晓的艺术团队——雷锋艺术团。从1958年成立至今,前身为望城县花鼓戏剧团的望城区雷锋艺术团已走过56个春秋,望城区郭亮北路上曾经红砖碧瓦的望城县影剧院,现已是亟待修葺的县级文物,剧院里的文艺生命却历久弥新,接棒举起了传扬雷锋精神艺术基地的大旗。无论严寒酷暑,一代又一代的新老演员在这里挥洒汗水,排练演出。他们从这里出发,足迹踏遍望城乡间的泥泞,让雷锋之歌唱响在田间地头的广阔天地中。

  来到雷锋艺术团现任团长易辉洪的办公室,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只有挂满墙壁的荣誉证书,雷锋精神铸就了艺术团“团魂”;没有价格不菲的摆设,老旧办公桌上厚厚的手稿和剧本,是无价的精神瑰宝。这个“湖南省好剧团”“长沙市学雷锋十佳集体”、望城区“首届劳模集体”“学雷锋标兵单位”里的老、中、青三代人,以满腔的热情在平凡岗位上演绎雷锋,将雷锋之歌越唱越响。

  热情似火,甘愿付出排精品

  1979年春天,雷锋艺术团以望城县花鼓戏剧团的身份带来了经过全新编排的大型古装戏《春草闯堂》,在连电视还没普及的年代,诙谐生动、流畅睿智的演出引起轰动,在长沙连演45天130余场,场场爆满。随后在湖南省各地巡演一个多月,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当时的辉煌成绩让每一个剧团老人都历历在目。

  “你如果学得戏出来,我的名字倒着写!”曾有人这样对16岁到业余剧团学戏的易辉洪说。外人的歧视打消不了易辉洪对戏剧的似火热情,他厚着脸皮拜师,每逢演出便在导演身边转悠,只等有位置缺人他好顶上……几年后,勤奋和天赋让他已能拿下那个业余剧团的所有角色。1998年,望城县花鼓戏剧团团长将他挖了过去,能到更广阔更专业的剧团演出学习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谁知刚到1999年,剧团便遭遇经济困境,几乎发不出工资来。当时为了代表长沙参加全国第五届“映山红艺术节”,他们还接到了抢排大型现代花鼓戏《黄泥坳》的任务。就这样,年轻的易辉洪刚来团不到一年,磨难就与他较上了劲。

  作为雷锋的家乡人,吃苦耐劳似乎是他们的本色,那种同甘共苦、誓创辉煌的劲头,让他们浑身充满了力量。排练一天,到了晚上,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地板上横七竖八躺满了人。“这是我的责任!”突然一个小伙子喊出声来,原来他在梦里念了句戏中台词,翻个身继续在硬地板上熟睡过去,倒是惊醒了身旁的易辉洪。

  再多的劳累和艰苦,在荣誉的衬托下都会变成曾经最美好的经历。《黄泥坳》在全国第五届“映山红艺术节”上为长沙挣回创作、导演、演员、演出四个一等奖称号,而当时作为男一号的易辉洪,和兄弟们睡地板、饿肚子,没日没夜疯狂排演的日子,是剧团给他美好的青春记忆。

  “既然是品牌就要打响,我们要为文化事业增光添彩!”如今已是团长的他,一直坚持着对艺术精品的追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给了他更多信心。2012年正月,团里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学雷锋日”排演歌舞情景剧《这是我应该做的》。正月初十,望城区委领导带着慰问金来看望大家。再多辛苦有了认同的抚慰,就会转变成强大的动力。最终,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歌舞情景剧,以生动的剧情、编排和表演一举拿下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

  甘当“傻子”,送戏下乡争奉献

  2001年,剧团重组改名为雷锋艺术团,几十年如一日的雷锋精神开始有了更广义的演绎。

  “县里要扶持剧团送戏下乡,既能让山坳里的农民看戏,又能让剧团活起来。”时任望城县文体局局长邓建华找上门来,“送戏下乡,将舞台搭建到老百姓家门口”成了排上日程的第一件事。

  时任团长李剑飞介绍,县里给他们送来了大型流动舞台车,添置了几十万元设备,促使艺术团与长沙市湘剧院艺术学校合作,流动吸收新演员。在体制转变上,帮他们找到了“养项目不养人、节省开支出精品”的路子,又为其聘请了十几个乡间能人做特约编剧,组织他们为剧团投稿。万事俱备,雷锋艺术团扛起送戏大旗,为几百万群众送去快乐、文明、和谐,一送就送了13个年头。此外,每年抗洪救灾,剧团都走上最前线,就地搭上最简易的舞台,在风雨里为抗洪勇士们鼓劲加油。

  57岁的胡小平在团里待了半辈子,他是雷锋艺术团的书记,也是演员、灯光师、道具师、舞美师、司机……每当有演出,他一定要在前夜仔细检查车况,第二天比所有人都早起,提前发动车子。每年200多场送戏下乡,雷锋艺术团从来没有因为迟到、误点取消过演出。场场到位的胡小平是总管家,他像雷锋一样愿做工作中的“傻子”。白天演出、统筹、搬道具箱,晚上清点、收场、帮老乡干活。

  1987年剧团下乡演出时,剧团的车被一辆刹车失灵的车撞入河水中,胡小平从水中一连救上3个同事,又多次下入水中抢救设备。在大家的合力下,所有人都安全上岸,设备也没有遗失一件,此时大家看到胡小平脸上和手臂上都有被玻璃划破的伤口在流血。在雷锋艺术团里有不少这样的“傻子”,他们演雷锋、学雷锋,个个争当雷锋的传人。

  到如今雷锋艺术团已下乡演出近3000场次,他们和群众打成一片:五保老人出门不便就到家门口接送,看戏不但不花钱,遇到特别困难的,大伙儿还从送戏补贴里“抠”出一些来支援。许多群众都动情地说:“雷锋艺术团里,人人都是雷锋。”

  公而忘私,深情厚爱献舞台

  雷锋艺术团没有奢华的舞台,田野就是他们最好的表演场地;演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每一个人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中青年骨干们付出了心血,剧团老人更是将大爱献给了舞台。

  雷锋艺术团77岁的导演朱炎彬至今舍不得离开一生挚爱的舞台。“我比雷锋大几岁,雷锋小时候也经常在这一片玩。”指着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他动情地说,“从小就知道雷锋,受他感染,我们都喜欢做好事。”

  老人练花鼓剧武生出身,腿脚功夫了得,因为对事业的认真和爱做好事,让他的腿落下顽疾。朱炎彬18岁到望城县花鼓戏剧团当学徒练功,一次不慎跌伤了左膝盖,他咬着牙带伤排练、演出,没有及时治疗休养使旧伤成了个隐患。一次在外演出,炊事员生火做饭时不慎使一棵空心大树被点燃,火势“嗖”地一下蹿上天,朱炎彬双腿站在冰冷泥沼里,与大家一同奋力将火扑灭,他腿上的伤却再遭重创,从此一遇雨天便阵阵发痛。他在舞台上翻跟头时膝关节会脱臼,但他忍痛坚持继续演。腿伤最终导致他不再能上舞台,但这不能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朱炎彬开始了传奇般的导演生涯。《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雷锋》、《打铜锣》……几十年来,望城区几乎所有的古典花鼓戏和许多现代题材戏剧都是他所编排,他带出来的弟子遍布湖南省内外花鼓戏舞台。时至今日,每逢雷锋艺术团排新戏,朱炎彬都会到现场指导,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令他在戏剧大舞台上始终充满了精、气、神,激励着年轻人奋勇向前。

  为了突出时代特色,紧跟新的形势,雷锋艺术团每年都要创作排练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新剧,将新时期的新内容,以易于接受的通俗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常看常新。

  不怕吃苦,钉子精神遍剧团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呼啸声伴随着响亮的节拍,就在这个破旧到不足以遮风挡雨的剧院里,八九个年轻妹子从容地扬手,起跳,转圈……“你到这边,动作快点,眼神要到位!”作为团里的舞蹈队长,洪娇专注地观察每个演员的动作,风雨在她眼里就像这场排练的配乐,脸上流的早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2007年,18岁的洪娇背着铺盖来到团里,科班出身的她是地道长沙妹子,当初来到这里,所有人都觉得她待不长久。“你是台上笑得最美的女孩!”一次雷锋艺术团送戏下乡,演出后有位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挤到后台,拽着她说。质朴的观众让她找到了自信,也有了将美和快乐一直传递下去的心愿。现在,洪娇已经在团里安了家,老公也是团里骨干,他俩办婚礼前两天还在下乡演出,因为要排演新戏参加长沙市“杜鹃花奖”评比。婚后第三天就回来上班,“蜜月” 就在排练场里一天天度过。

  “一天要洗3个澡,你看我们没有一个胖的,多好,就当减肥!”青年演员徐智说。对于排练条件的艰苦,大家早已坦然,更苦更累的是马不停蹄地下乡演出。20个街道、乡镇轮番露天演出,日晒雨淋外,每一个场地之间都隔着崎岖山路。每当演出日,天蒙蒙亮就上车赶路,吃饭化妆都在颠簸的演出车里进行,“现在我们都练出边摇晃边化妆的绝活!”雷锋艺术团每到之处,都聚集了大量热情的乡亲。演出结束,收拾好戏台再乘着流动演出车回到宿舍早已是繁星满天。“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剧团的一颗螺丝钉,一个都不能少,哪里需要去哪里。”演员殷涛说。

  几十年来,雷锋艺术团的演员来来去去,新加入的年轻人为艺术团带来蓬勃朝气与活力。易辉洪说,团里年轻人多,才能排出新时代的新戏、大戏,传承雷锋精祌才会后继有人,雷锋艺术团的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更让雷锋艺术团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2014年3月,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艺术司司长诸迪等一行到望城区开展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雷锋艺术团后表示,“这里是一块传扬雷锋精神的宝地!”为让他们能更好地宣传雷锋精神,目前,望城区已启动1600万元资金立项,准备对望城县影剧院原址进行勘察、设计、重建。

  易辉洪最后兴奋地说,在雷锋艺术团,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信念:望城是雷锋的家乡,雷锋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理应扛起雷锋这面大旗,传播文化种子,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雷锋传人,让艺术之花永开不败。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