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一个余秀华无力改变新诗“边缘化”

2015年02月05日 09:10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

  余秀华走红意味着新诗复兴?f

  患有脑瘫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火了。她的两本诗集《摇摇晃晃在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分别被湖南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前者刚上市就卖断货,年前还要在首印万册的基础上再加印五千册。

  手指轻轻一点,一篇名为《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微信文章就这样被转发到了朋友圈。转发者小邓是位刚毕业的职场新人,独自在外闯荡。去年1月的时候,他的朋友圈还充斥着期末考试、年终奖的消息,如今则多了一位余秀华。

  不过小邓却没有想去购置一本的计划,至于理由,他引用了余秀华在《我爱你》中的一句:“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三个标签”比她的诗歌更引人关注

  余秀华从1998年开始创作诗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默默无闻。即便是去年9月在《诗刊》这样的国家级诗歌刊物上发表作品,也没能让余秀华吸引太多人的关注。今年1月的这篇微信文章,让她一夜成名。两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其作品又令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余秀华的新浪微博已经有29084位粉丝。今年以来,她所发表的六首诗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由去年的个位数、两位数上升到如今的三位数。

  伴随余秀华走红的,有对她励志人生的报道、对她诗歌水平的争议,以及对她突然走红的无法理解。记者试图就此采访湖南诗坛、语文教育界人士,但发现对大部分受访者而言,听说过余秀华其人,未必代表着读过其诗。人们提起余秀华,更多的是和“农村妇女”、“脑瘫患者”和“诗人”这三个标签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一首首具体的诗。 

  “就诗歌艺术水平而言余秀华很一般”  

  余秀华的走红,也令沉寂多年的诗坛再次为人所关注。首先引发争论的,是对余秀华诗歌水平的评价。支持者盛赞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批评者则认为不宜过度拔高余秀华。旅美作家沈睿和诗人沈浩波就此打起了一场口水仗。学者熊培云对他们两人的言论评价道:“有点骂街的感觉,近乎人身攻击了。”

  本土文艺界人士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真对此直截了当地回复道:“这种争论可以休矣。就诗歌的艺术水平而言余秀华很一般,湖南省内像她这样水平的诗人不下一百位。炒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基础。”

  不过余秀华的走红、个人诗集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也唤起人们对新诗的兴趣,这让许多诗人感到欣慰。湖南新乡土派诗人彭国梁认为:“没有真正的好诗,光凭她的故事,余秀华是不足以打动人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眼光非常敏锐,出书这是一件好事。”

  余诗火爆迎合了近年诗歌发展新动态  

  另一位湖南新乡土派诗人胡述斌认为,余秀华现在虽然很火,但是当下并不宜评价她的诗歌水平。他解释道:“对于一种突然冒出来的热闹的文学现象,我不太感兴趣。如果它是经典的,就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文学创作要讲求精品,精品是真正的艺术品,时代会给它定论。”

  据悉,中国诗坛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辉煌,涌现了海子、舒婷等一批名家。但由于大的环境变迁,“很多文学青年,包括我的诗友,都忙着赚钱去了。”胡述斌介绍说,“诗歌创作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余秀华这么多年也是。”

  胡述斌认为,余秀华的走红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近年来诗歌发展的新动态。“文学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现在经济条件好转了,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余秀华无力改变新诗“边缘化

  不过在阎真看来,余秀华所掀起的这朵诗坛浪花,终归要恢复平静。只不过这其中的原因,不是余秀华的个人问题,而是新诗所存在的硬伤。

  事实上,在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新诗处于相当边缘化的态势。长沙市十五中的语文教师刘艳芳告诉记者:“初中阶段教材里只有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等人的少数几篇,到高中阶段也不多。”至于课外,“现在学生没几个读诗的。”与热门小说家比,余秀华的受关注程度也不能相提并论。创作了热门小说《盗墓笔记》的南派三叔,在微博上有9433412位粉丝,约为余秀华的324倍。

  对此,阎真表示,由于现代汉语的局限性,新诗在艺术方法上很难有所突破。“诗歌是形式的艺术,只有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创新才是大诗人。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词,都是表达方式的突破才将诗歌发展到一个又一个的顶峰。单凭一个余秀华,无力促成这种进步。”记者 尹玮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