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媚娘》被指不合史实:"包子"一词北宋才有(图)

2015年02月16日 14:29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

  太监不给武媚娘饭吃,向她要钱,说“肉包子、春卷,都是一两银子。”

  很多事物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和名称,比如说包子。

  今天说的包子,是我们用来吃的那个,可不要想成《神雕侠侣》里那个用来看的“包子”哦。在《武媚娘传奇》第四集中,武媚娘因为偷了长孙皇后的面具被关进大牢,太监不给她饭吃,还向她索贿,说“肉包子、春卷,也都是一两银子。”看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这个太监是专门穿越来欺负武媚娘,和个唐代的娘娘说包子,她听不懂耶!因为大家都会说“包子”这个词,是北宋年间的事了!

  要说包子,得先从馒头说起。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相传诸葛亮深入南蛮之地,七擒孟获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云南省境内)时,突遇狂风,士兵过不了河。诸葛亮询问孟获后得知,因两军交战,阵亡战士无法回乡与家人团聚,于是来兴风作乱,如果要顺利渡河,必须要49颗蛮军的人头祭祀。诸葛亮不愿再杀受降蛮军,于是让人用面为皮,牛羊肉混合为馅,捏成49颗人头形状的面食,祭祀鬼神,才顺利渡河。他们把这种食品称为“蛮头”,意思为蛮军的头,后来逐渐转为“馒头”一词。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后周的开封。宋人陶毂《清异录》里说:五代时,汴州(今开封)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专卖一物,伏日则卖“绿荷包子”,这是包子最早见诸历史的文字记载。所以太监让武媚娘吃包子,她是不会知道“包子”是啥的。

  由于发酵技术的革命,馒头、包子发展到北宋,成为首都开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铺和酒肆、茶坊一样,在开封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浆馒头”“羊肉馒头”“梅花包子”“太学馒头”等,这种饮食风尚后来影响了整个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饮食。不过,那时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为素馅,即素包子;而馒头以发酵面制皮,馅心为肉类,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说,那时素包子是“包子”,肉包子是“馒头”,它俩当时其实都是“包子”。

  宋人喜欢吃包子,就连皇帝也不例外。据《茶余客话》记载,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视察国立大学——太学时,想趁便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就让人从太学食堂把太学生吃的饭拿过来,这天正赶上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馒头受到皇帝的赞扬后,太学生们回家省亲时总是带着“太学馒头”作为礼品馈赠,“太学馒头”从此远近闻名。大概因为开封当时是首都的缘故,把肉包子称为馒头的叫法影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带还有生煎馒头、鲜肉馒头一类的面食,其实都是肉包子。

  北宋以后,馒头才在中原地区演变成无馅的发酵面制品,包子则成为以多种面团制皮、包有荤素各类馅心的面食的统称。

  说到这儿,想起了《美人心计》第8集里莫雪鸢和周亚夫有一段温情对话,其中提到了包子,并明明白白地放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呵呵,这个更厉害!武媚娘虽然听不懂包子是啥,但起码馒头应该是吃过的,可西汉连馒头还没有,就吃上包子了。莫雪鸢和周亚夫,你俩是想眼馋死武媚娘么。本报记者 白洁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