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乡愁里,农村学子为何感觉知识“无力”?

2015年03月05日 14:51 来源:扬州日报  参与互动()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爆红,博士发出“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的嗟叹,引起了社会大讨论。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折射了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学子的种种困惑和迷茫。

  在“知识无力感”之前,早有“读书无用论”之说,且在农村的呼声更为强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知识无力感”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在大众教育的今天,中国18—22岁的同龄学生中,已有34.5%的可以上大学,但不少农村大学生读完大学后,在城市里并没有获得体面工作、回乡也没有衣锦还乡感,甚至不如他们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龄人混得好,这就导致从表面上看读书、知识似乎无用和无力。

  无论是“读书无用论”还是“知识无力感”,都是一种在致富饥渴面前的短视,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在一些历史时期有其生长的土壤。知识无法做到马上换取等量的财富,但知识会在人生的长跑中成为走向成功最重的砝码。大学教育所赋予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上实践与个人的努力,长远来看,获得知识的人才是最“有力”的。

  一直以来,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后,却不甘于回到乡村工作,跳出“农门”成了大多数农村学子的人生追求。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主委钱学明认为,不能狭义地说,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就一定要回到家乡,但具有与农村发展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特别是有科研能力的硕士、博士生,如果肯于回乡创业,将知识用在家乡土地的建设上,极而言之,“成功将是‘分分钟’的事!”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有报效家乡的意愿,但又不甘心一辈子再回农村生活。如果国家给予合适的鼓励政策和出路,他们是乐于回到农村创业的。国家可通过政策保障,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工资待遇可参照或略高于公务员的标准执行,由国家财政支出等相关建议。

  知识是不会“无力”的,关键看个人的后期努力。高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摒弃升官发财的世俗成功观,大学生自己也要脚踏实地做好职业规划,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聚焦到个人奋斗上。正如钱学明委员所说。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懈奋斗,农村学子仍可以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新华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