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代守墓家族遇难题:丈夫外出打工 媳妇守墓破祖训

2015年04月03日 08:25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守墓人,顾名思义,看管、守护陵墓的人。在小说里,守墓人是一份神秘的职业,守墓人一定是满头白发,提一个灯笼在墓地穿梭,还时不时有一阵阴风吹来……那么,守墓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又起源于何时?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教授介绍,守墓人自汉朝时期见于文献记载,《汉书》里有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一特殊职业和群体成为清明祭祀这一古老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宋家咋回事哦?”“怎么了?咋个媳妇在守墓呢?”“可能要不得哦,怎么对得起祖先!”

  近日,眉山仁寿县虞丞乡宋建彬一家人陷入舆论漩涡。人们所说的墓,是南宋丞相、抗金英雄虞允文的墓。遵循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宋家守墓,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世世代代,宋家在此守墓八百多年。按照祖训,目前的守墓者应是4年前“接棒”的宋氏后人宋建彬。但清明前夕,前往虞允文墓地祭拜的人们发现,守墓人竟是宋家儿媳邓建群。而本应守墓的宋建彬外出务工,至今未归。人们惊诧了:“坚守了800多年的祖训,怎么说断就断了?”

  守墓

  现状

  媳妇替夫守虞丞相墓

  八百年的祖训破了

  3月31日,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玉屏山下,47岁的邓建群牵着狗,扛着火药枪出了门,离家近百米处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地,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5岁的宋克成是邓建群的公公,是上一代守墓人。他说,虞允文死后四年,即1178年,祖辈们便开始在此守墓,至今已有800多年了。

  墓地不大,5分钟就能转完,自从宋建彬春节后外出务工,守墓,就成了小学毕业的邓建群每天的必修课。从3月1日到4月1日,邓建群守墓一个月,没有外出过一次,墓地没有受到一点破坏,守墓生活风平浪静。可宋克成总觉得别扭。

  2010年,邓建群改嫁给宋建彬,成为宋家儿媳。根据祖训,她没有资格守墓。85年来,宋克成看到过父亲守墓,也看到过儿子守墓,却从未看到过女的来守丞相墓。宋家世世代代遵循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宋家守墓,传男不传女”的祖训。

  前来祭拜虞丞相的人也觉得惊诧,他们不止一次地问过宋克成:你们的祖训不是说女的不能守墓吗?咋个你儿媳妇一个女人家在守呢?八百多年的祖训怎么就断在你们这里了?祖先人怕是要怪罪哦?一连串的追问,让宋克成常常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转身走开,留下老伴李正南打圆场:娃儿打工去了,时代不一样了。

  守墓

  家族

  自称守墓800多年

  宋家祖先或为虞丞相部下

  对于宋克成一家自称为虞允文宋墓800多年,至今已14代。仁寿县文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称,虞允文墓已有800多年历史以及宋家世代守墓,这两点都是可以肯定的,在当地也是人尽皆知,但守墓时间是否有800多年,是否有14代不敢确定。不过,从仁寿县志上可以查明的是,清末时,宋家便在为虞允文守墓了,这样算来,宋家守墓至少有上百年历史。

  成都商报记者在《仁寿县志》第710页看到,对于守墓有这样的描述:“宋虞忠肃公墓在治西三十里玉山乡,旧有祠今废,嘉庆七年正月勘查,墓高五尺,穿心二丈,坟前抵石界墙,地主看守,邵墪谒虞雍公墓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嘉庆七年勘察虞允文墓时,就有看守,“地主看守”意为这片地的主人在看守。”仁寿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称,宋家世代居于此,当时正是这片地的主人,故而可以确定为宋氏。

  宋家与虞允文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宋家要为他守墓?对此,宋克成说,祖辈们没有说起过,自己也没有问过。据虞丞乡政府和仁寿文管部门推测,宋家与虞家大致有三种可能的关系:一是宋氏家族的先人曾是虞丞相的部下、同朝为官,且钦佩虞允文的官品、人品;二是宋氏先人本是虞家仆人;三是宋家就是本地人,忠厚老实,受当地官府指派为虞允文守墓。

  守墓

  风云

  曾用火药枪吓退盗墓贼

  祖训传男不传女

  当地也流传着宋家守墓的诸多佳话。仁寿县文管部门介绍,1984年,仁寿县文物部门考虑到宋家守墓的需要,配了一支火药枪给宋克成。据虞丞乡政府、仁寿县公安局介绍,上世纪90年代,宋克成用火药枪吓退了不少盗墓贼。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15年前。1999年5月7日凌晨,一伙盗墓贼仗着人多势众,宋克成、李正南又年老体弱,居然来盗墓。听到动静,宋克成让老伴去找村长,自己提起火药枪与盗墓贼对峙。趁着天黑,宋克成朝空中放了一枪,盗墓贼听到枪声,撒腿就跑,其中5人被随后赶来的村民逮住,扭送当地派出所。

  此外,60多年来,为了守好墓地,宋克成从不出远门。唯一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儿。因担心墓地安全,待了一周,宋克成就匆匆回家。2011年3月,宋克成摔伤,加上年岁已高,需要一位新的守墓人。他有5个女儿1个儿子,按照祖训,唯一的儿子宋建彬成为守墓人的不二人选。

  2011年,庄严的仪式后,时年42岁的宋建彬结束打工生活,接过一生守墓的父亲宋克成手中的火药枪,成为了虞允文墓新一代守墓人。交枪时,宋克成将祖训郑重传给儿子:宋氏不绝,守墓不止;由宋家的长房指定老实忠厚、有责任心的人守墓;最后一项比较特别:“宋家守墓,传男不传女,守墓人必须是男的。”

  虽然接班成为宋家新一代守墓人,但现实生活拮据而清苦

  守墓还是打工? 对宋建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外出打工讨生活 却又愧疚到失眠

  宋建彬至今还记得第一天的守墓生活:早上7点就起床,开始扫地,扫完地,又给墓地除草。忙活到中午,下午睡个午觉,看看电视。这让曾在外打工多年的他感觉不错:“打工多累啊,守墓挺清闲的,有时间享受生活。”

  但很快,日复一日的守墓生活就不再是舒服的享受。“扫墓几分钟就搞定,除草也不需要每天除”,每天除了看电视和睡觉,几乎无事可干。宋建彬16岁就外出打工,去过广东、福建,也算见了些世面。守墓生活似乎让他有点难熬。同时,他也感到了经济压力,抽的烟从8块降到6块,如今已降到4块。

  宋克成及父辈守墓时,家中尚有20亩丘陵地,上世纪80年代,土地减少为6亩,但靠宋建彬外出打工,生活虽不富裕但还能将就着过。

  宋建彬守墓时,收入除了当地政府给予1200元/年的守墓费和每月400元的清洁费,加上父母的社保和种田收入,全家每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而父母、自己和妻子及孙儿五人的开销,经常超出2000元。如果算上人情世故的份子钱,生活更加紧巴巴。未来生活也让宋建彬焦虑。他说,自己膝下无儿,以后女儿外嫁后,若只靠社保,显然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

  在回家守墓的几年里,宋建彬时常纠结:“我是该遵循祖训,委屈自己继续守墓下去?还是遵循内心感受,出去打工过更好的生活?”

  2015年春节,宋建彬接到同乡邀请,到距家上百里的汪洋镇去做天然气的工程,90元一天,统一吃住。思索了几天,宋建彬答应下来。2015年3月1日,临走前晚,宋建彬交代了邓建群两件事:一是在家把父母照顾好。二是把墓守好。他特别交待,每天晚上9点多,一定要出去转一圈,“祖先们守了800多年,万一有什么事情对不起祖先”。邓建群点头答应下来。

  昨日,在仁寿县汪洋镇,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正忙着更换天然气管道的宋建彬。说起放弃祖训外出务工,宋建彬脸上堆满愧疚:我晓得违背祖训不对,谁都不想违背祖训,但屋头要生活,我又没儿子,还要考虑以后的养老啊。

  宋建彬并无一技之长,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打工这一个月,有事干,有钱挣,这和他内心追求的差不多。但有时又会感到一丝愧疚,甚至在前天晚上通宵失眠,在思考一个问题:“毕竟这么多代祖先坚持下来的祖训,到我这里破坏了,会不会是一种大逆不道?”

  “也许我再打两年工,挣够养老钱又回去守墓吧。”宋建彬叹气说,也许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

  新/闻/背/景

  中国守墓家族

  那些人

  那些事

  守墓,是用青春来换取亡魂安息的事业。一个家族为人世代守墓在中国其实并非宋家一家。这些守墓家族,因某种原因为人守墓并立下祖训,代代相传,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两家。

  守墓家族:佘家

  守墓对象:抗清将领袁崇焕

  守墓300多年

  传到第十七代搬离墓园

  1630年,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处死后,其麾下一佘姓部下冒险将袁将军的头颅取走,葬于自家宅内(如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并留下祖训命子孙世代在此守墓。佘幼芝是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

  经过佘幼芝夫妇多年奔走,1984年,袁崇焕祠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袁崇焕祠墓得以大规模翻修,正式对外开放。佘幼芝奔走换来了袁崇焕墓的修缮。然而,根据相关法规,文物保护单位内不得有居民居住,不得有烟火。佘幼芝不得不含泪搬离守了一辈子的墓园。后来,文物部门在袁祠里给老人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佘幼芝由守墓人变成了一个常人。

  守墓家族:白家

  守墓对象:清朝亲王僧格林沁

  第七代传人

  身后无男丁

  “得和王爷后裔告个假”

  僧格林沁曾率清军在天津大沽口抵挡英法联军,现葬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沈阳法库县四家子镇公主陵村,一间小屋、一个小院、一座石碑,构成了守墓人白庆荣的生活,就在小屋后不远的地方,埋葬着清朝亲王僧格林沁。白庆荣是家族中为僧格林沁守墓的第七代传人。

  白庆荣介绍,他家先祖原是蒙古王爷府里的一个管事,因犯错被贬到这里来守墓,本来到期可以回去,但先祖觉得守墓的差事好,不受管束的生活很舒坦,坚决不再回去。王爷很不高兴,就命我家先祖世代在这里守墓。家族里一直传承着“陵在人在、陵毁人亡”的祖训。他说,他已年近六旬,老伴已去世,就有一个女儿,现在在法库县城打工。他说,守墓是男人的差事,女孩怎么守啊?看来守墓的差事到我这里是断代了。他说,我就是想见见僧格林沁的后裔。我身下没有男丁,守不了了,得和王爷后人告个假,也算是交差了。

  综合南方日报、法制晚报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