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沃土”孕育民族文艺海外展新颜

2015年04月13日 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4月13日电 题:上海“沃土”孕育民族文艺海外展新颜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近代以降,上海这座城市催生了多种文艺形式在中国的落地成熟。从交响乐到芭蕾舞,从京剧到电影,当一种艺术形态来上海,便开枝散叶、生根发芽。今天,在这座愈发多元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艺术依然展现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用流转声腔倾诉历史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告诉中新社记者,跟随时代社会的变迁调整自我,从一开始便是海派京剧努力的方向。十九世纪中期,京剧传入上海,当时的京剧艺人适应本埠地域环境,吸收接纳徽班、梆子、昆曲等地方剧种之长,题材由历史转向关注现实;审美由保守转向追求新奇、感官刺激。这是京剧从权力中心来到开放都市发生的变化。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剧改良运动”,到五六十年代的“京海交融”,密切关注时代的追求,成为海派京剧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诞生了《曹操与杨修》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突破概念化和单一化的桎梏,开始关注人性的丰富性。

  在各种文化形态竞相争夺观众的今天,上海京剧院依然以每年一两部新编京剧的速度,不断推出精品。从《成败萧何》、《廉吏于成龙》、《狸猫换太子》,到最近的《春秋二胥》,老戏的故事框架还在,传递的价值观却都能与观众发生某种共鸣。

  单跃进说,文化价值观念的表达和表演的魅力,对于京剧同样重要,没有文学价值支撑,不能抵达观众内心,戏就会失去光彩。在京剧“走出去”方面,他也同样认为,真正的交流是要和海外观众的内心发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团热闹”。

  “过去,中国戏曲拿给外国观众看,不敢用情节很强的戏,怕别人看不懂。”单跃进说,京剧一度只能用武戏这样的外在形态,带给外国观众感官新奇。这种戏没有灵魂,不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就等于没有呈现出它本来的面目。到2004年,专为西方观众打造的京剧《王子复仇记》突破这一瓶颈,当年在哈姆雷特故乡丹卖克伦堡“哈姆雷特之夏”戏剧节亮相后,震惊了西方观众,被当地记者赞为“拥有极强的表现力、超凡想象力”。到今年为止,该剧在西方巡演已有近十轮。

  用轻盈足尖讲述变迁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开山之作”。因为《白毛女》,以及《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中国味”的原创芭蕾舞剧,中国芭蕾得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自豪地告诉中新社记者,用世界通行的“芭蕾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上芭已有多部成功作品。如2006年的《花样年华》,首创“旗袍芭蕾”,舞者夹着小坤包,烫着当时上海流行的波浪头,传递出的上海特色的典雅和独特的品味。上海首演后赴巴黎巡演,引起海内外舞蹈界轰动:“芭蕾原来还可以这样跳!”

  除了“中国风”,像《哈姆雷特》一样,《天鹅湖》、《吉赛尔》、《胡桃夹子》这些被海外观众熟悉的经典,中国人也能以高水准加以演绎,更能说明问题。2013年,原创现代舞剧《简·爱》到英国故乡连演5场,广受当地舞迷赞美;而今年初,开排英国豪华版《天鹅湖》,将第二幕与第四幕中的24只天鹅群舞扩版为48只天鹅,这标志着上芭在古典方面站上了新高度。

  辛丽丽说,上芭现在最主要的课题,是打造艺术风格独特的芭蕾品牌,更多地争取新一代芭蕾观众。在文艺百花齐放,互相争夺观众群的今天,培养起足以撑起理想演出市场的芭蕾观众群体,能够拓展芭蕾演出季,增经海内外高水平芭蕾人才的交流。最近,上芭《白毛女》推出80元人民币的亲民票价,未来还将在中国20余城市巡演,希望能让芭蕾舞找到新的观众。(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