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5年数量翻番 3成经费入不敷出

2015年05月19日 11:10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参与互动()

  近年来,大量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已近千家,其更接地气的藏品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但在非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喜也有忧:三成经费入不敷出,两成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私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

  国家扶持5年数量翻番

  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占21.8%比2009年底翻了一番多。

  专家表示,这种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腾飞大环境下以个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民间收藏空前活跃,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

  2010年,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2013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次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经费中列支1亿元,专门用于扶持非国有博物馆。

  “今年3月《博物馆条例》出台,体现了国家在性质、职能、责任、权益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非国有博物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甚至产生了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重要博物馆。“国”与“非”的“平等身份”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入规范运行。

  “老物件”藏品更接地气

  琉璃艺术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紫檀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所收藏的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品、动物标本、家具、老相机等国有博物馆长期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老物件”,既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的概念,也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

  “如果不是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及时介入相关领域,我国在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现当代艺术品等方面可能出现收藏断层。”段勇说。

  在成都建川博物馆“文革”馆,收藏了手写资料二三十吨,书信三四十万封,日记一两万本,毛主席像章上百万枚,生活影照集上万本,宣传画十几万张……各种奖状、结婚证、袖标、红旗挂满了展馆的墙壁。馆长樊建川说,他希望扮演“敲钟人”的角色,提醒人们直面历史,勿忘过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黄春雨表示,不少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个性化程度较高,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的观众需求,这是它最大优势所在。

  “非国有博物馆多源于个人兴趣,因此藏品主题性更强,收藏的领域‘窄而深’。此外,它的观众群更广泛、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在社会教育作用的发挥上更活泼,因此显得更接地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

  发展强劲但问题不少

  武汉市郊一所名为小天鹅宾馆的二楼,是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2012年拿到合法“户口”,展陈面积已从初建时的3500平方米缩至800平方米,仍然门可罗雀。

  馆长黄永阶说,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很多问题,专业化程度不高,多停留在登记挂牌、呈现藏品的状态,应有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未能较好实现。

  段勇介绍,目前60%的非国有博物馆尚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且赝品较多、陈列展览量少质低;30%的馆经费入不敷出;20%的馆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

  “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人才匮乏、重建馆轻运营等是表层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办者的私人财产权和博物馆的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段勇说,“严格来讲,我国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的非国有博物馆。”

  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是个人、家庭、企业的“收藏展示馆”;更有甚者,打着博物馆的幌子向政府和社会索要政策、资金支持。

  “已有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创办者迈出了将博物馆财产从私人财产转为法人财产这一步,表示把博物馆及藏品捐给社会,或建立理事会、基金会等国际通行模式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化管理运营,保障其永续存在。他们代表着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段勇说。

  专家建议,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不能仅靠财政投入,还要靠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制度的改进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