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10年拍万幅黑白影像 记录汶川羌区地震前镜像

2015年05月22日 14:36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

  “数年的拍摄,让我的心在不断接受古老羌文明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平静。没有色彩的夸张,没有做作的造型,没有影像的冲击,只需要一颗平静而充满尊重的心。”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羌寨:汶川羌区地震前的最后镜像》(以下简称《羌寨》)中,该书作者、成都摄影师徐献如是写道。

  其实,《羌寨》不仅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的羌族地区风光,还记录了震后数年间的景象。2001年至2012年,徐献几十次前往羌寨,用胶片相机留下上万幅黑白影像,最终结集出版的《羌寨》,比较全面地记录了羌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羌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留下了视觉见证。

  从审判法庭走向深山羌寨

  硬精装,近400页,400多张黑白照片——捧起《羌寨》,记者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部书的作者,却只是业余摄影师。今年48岁的徐献,本职工作是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宣传,拍摄过许多大案、要案的庭审现场。拍摄并最终出版《羌寨》,对他来讲纯属机缘巧合。

  2001年12月,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徐献驱车前往理县蒲溪寨,首次进入羌族地区。“站在山头上,远远望见坐落在群山中的羌寨,险要的地理位置让我十分惊讶。羌族的建筑、服饰、生活习惯等等很有特点,村民们质朴,容易亲近。”随后几年,徐献又数次前往蒲溪寨,拍摄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羌人生活。

  2005年,徐献结识了羌族民间学者余永清,开始有计划地在后者的家乡汶川县龙溪乡定点拍摄。徐献相中龙溪乡,是因为这里居住着众多羌族释比,他们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他出发前,还曾参考云南大学编著的关于56个民族的丛书,其中羌族部分的调查同样选点龙溪乡。

  几年时间里,徐献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几十次前往龙溪乡拍摄。羌寨大多位于高山或半高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前往大门寨的山路,拐弯处甚至有半个轮子露在悬崖外,短短6公里来回要花7个小时。

  “扎根”拍摄“无限风光”

  2008年7月,“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两个月,徐献在成都举办个展《羌地绝影》,开始计划整理出版摄影集,为此又花了几年时间充实、完善部分羌寨的拍摄。不过,直到2014年8月,《羌寨》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这部耗时十年的力作才最终得以面世。

  其实,这部摄影集收录的大量图片,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很难称得上“美观”:只是普通民居和家中陈设;镜头语言的冲击力不足;曝光和对焦不够准确;构图未经精心设计,过多元素拥挤其中,很难把握主题和主体。

  对于有着20多年“摄龄”的徐献来说,出现这样的状况,自然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为了尊重拍摄对象,真实记录各种日常生活细节,我大量采用抓拍的方法,影像品质难免有所欠缺。”徐献还表示,“相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我更在乎的是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国的庄学本、德国的奥古斯特·桑德,是徐献在摄影领域的两位偶像。20世纪上半叶,他们采用纪实摄影手法,分别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和德国城乡各阶层人物留影。“他们不仅是摄影师,也是学者。”徐献的羌区摄影深受他们影响,即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长期深入某个特定群体,从日常生活中体现民族文化的本质。“扎根”羌族地区数十年,徐献拍得了“无限风光”。“很多拍摄对象都成了我的好朋友,所以总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比如当地举行民间仪式,就会提前给我打电话。”走进羌民家中,徐献常常受到“挂红”礼遇,有时还受邀在羌民家中过夜,和大家伙品尝咂酒、吃洋芋糍粑。在镜头面前,羌族朋友们无论生产劳作、休闲娱乐、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流露都十分自然,看不到矫揉造作的情绪。

  镜头下的变迁与传承

  徐献这段行摄之旅,以汶川龙溪寨为重心,辐射到理县、茂县等地羌族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从不同的细节,见证了羌族地区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徐献进入龙溪乡之初,这里还不通手机信号,也没有固定电话。2007年,龙溪乡直台寨村支书陈学平带领村民,花了数月时间修建移动通讯信号塔基脚,终于在当年10月为龙溪乡开通移动通讯。“作为一个普通摄影师,用传统的胶片记录下这个时刻,特别有感触。”徐献感叹道。

  更多的变迁,发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说实话,心里感觉挺矛盾。一方面,羌族得到了更多关注,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也面临危机。”徐献的镜头因此更多关注文化的传承。2010年1月,他到茂县拜访羌笛传承人王国亨,老人用质朴的话语讲述了羌笛的由来和发展,并现场吹响悠悠羌笛。让徐献感到欣慰的是,王国亨的儿子也在跟随父亲学习羌笛,希望长大后能继承父业。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