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共五大书记格局形成始末:1944年已现雏形

2015年06月12日 16:22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以此为标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这一领导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六届五中全会首设中央书记处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书记处的称谓源于苏共。中共建党之初,由于党员与地方组织都比较少,从中共一大至四大,中央机关设置都比较简单,并未设立中央书记处。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由其本身委员中选出政治局,以指导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前后期间内党的政治工作,并选举常务委员会以进行日常工作。”此时,也仍然未规定设立中央书记处。

  关于中央书记处设立的时间,经专家考证应是从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开始设立的。1933年12月5日,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在给共产国际电及同年12月12日共产国际对此电之复电中,均提到将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设立书记处。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会上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全会选出了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书记处(实际即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推举由博古主持工作,负总责。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设立的书记处其职权相当于中共五大、六大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那时候通常把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混用,其成员有时称书记,有时称常委。例如,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即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般认为,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事实上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央书记处性质和地位

  1937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等,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乘机到达延安。王明回国后,当时各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多已齐聚延安。为了听取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总结党的工作,中共中央于12月9日至14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即“十二月会议”)。这次会议,由于毛泽东等人的抵制,王明的错误意见没有形成会议决议。在十二月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七大准备委员会,成员有25人,毛泽东担任主席,王明担任书记,秘书处由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五人组成。会议重新明确中央常委由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周恩来、张国焘、博古、项英九人组成。还决定增补王明、康生和陈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的中央书记处成员也有多种说法,大都认为书记处由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五人组成。但也有一些专家考证认为“十二月会议”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还包括周恩来、博古。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按照中共六大的党章规定,在中央政治局下设有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作为在中央政治局闭会期间“进行日常工作”的领导机关。但同时又存在着在中央政治局下的中央书记处,组成人员又均是中央常委。此次会议议定中央实行集体领导。l938年4月1日,张闻天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张闻天(洛甫)启事》也说明了这一点,《启事》声明“中共中央设有由数同志组织之书记处,但并无所谓总书记”。与此同时,书记处内部亦有分工。以当时中央书记处对日常来往电报所作分工为例,明确“党的交洛(甫),军交毛,统战交王(明),王外出时交洛”。此时的中共中央将中央书记处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视为“一套人马的两块招牌”,在名称上仍时常混用。此后,既有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又有中央书记处,机构并存,人员多有重合。不过,这种二位一体的机构在形式上还是“内外有别”,修订后的《张闻天年谱(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显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行会议和决策,对外发布则多以中央书记处名义。这种书记处、常委会混用称谓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五人: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当时中央的一些会议仍由张闻天主持。但中央签发的文件和电报等,排名顺序多以毛泽东居首。可以说,这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工作实际上已转移到毛泽东方面。

  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和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

  1940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从苏联返回延安,开始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并负责筹备中共七大。1941年8月,为适应党中央领导机构任务日益繁重的需要,以及增强党中央工作的效能,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任弼时等人的提议,决定对党内高层决策体制加以调整,与书记处有关的安排主要有:一是建立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扩大书记处的工作成员。由住在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王明、张闻天、陈云和凯丰七位政治局委员组成书记处工作会议。其中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三人为必到成员,其余四人则可择时到会。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实际上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二是决定由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书记处及政治局的会议议程由秘书长负责提出。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暂定每周开两次会,对中央政治局负责,主持人为毛泽东。

  抗战初期,王明的错误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和纠正,但中共领导层的成员一直未做调整,曾犯有严重错误的一些领导人仍然在领导岗位上。同时,长期担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刘少奇的突出贡献与领导才能,得到了毛泽东和党内不少同志的充分肯定。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调整精简中央机构,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分工。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做出重要人事安排,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主席为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毛泽东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任组织委员会书记。书记处直接或经过它们管理中央各部门的工作。各地区直接向书记处汇报工作。书记处会议不固定,随时由主席召集之,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这样,毛泽东就第一次在组织形式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中的第一把手。以这次组织调整为标志,曾作为中央总负责人的张闻天以及王明等正式离开中央书记处。

  中共五大书记格局的形成

  1944年5月21日到1945年4月20日,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5月21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央书记处的提议,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五人组成主席团,毛泽东为主席团主席。五人主席团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五大书记”的雏形。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议通过的党章取消了有关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设置而代之以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的产生办法及地位、职能第一次从党章上得到明确。在随后举行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会议同时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五人在中共历史上被称为“五大书记”。此次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重新设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替代原来的中央书记处,也可以说是把原中央书记处改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原来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都成为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其中,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至此,“五大书记”的格局正式结束。 (摘自《党史文苑》)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