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人首次登上珠峰故事:刘少奇为此批几十万美元

2015年07月31日 15:35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

  苏联变卦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登山队多次尝试登攀珠穆朗玛峰。1953年5月29日,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和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从南坡登顶珠峰,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的队伍。

  1958年,大江南北在大跃进的号角下一片大热,在此形势下争攀世界高峰成了当时社资两大阵营展开较量的又一阵地。起因源自苏联登山队员们把列宁铜像安置在本土海拔最高的列宁峰后,200多人联名给苏共、中共高层各呈了一封信,强烈表达了联合攀登珠峰的愿望。

  两国高层意见一致,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的大体内容为:苏方负责中方运动员的培训,并提供登山设备和部分登山食品;中方负责修通到珠峰大本营的公路,并承担苏方全体人员的衣食住行费用,还得从苏方购买一架用来营救的直升机。时间拟定在1959年3月至6月间。登山指挥部由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任总指挥,体委副主任黄中和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第二副书记谭冠三为副总指挥。

  根据中苏协议,务必在1959年3月份之前赶修一条从日喀则到珠峰大本营的公路。仅仅依靠战士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高度,短时间内抢修一条长达400千米的公路,是难以实现的。为此,西藏工委特地成立了登山支援委员会,大打歼灭战,抢修公路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料,仅隔半年,态势急转直下。1959年3月,苏联专家来到拉萨筹备登山事宜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拉萨叛乱,已经准备就绪的登山计划被迫搁浅。指挥平叛的谭冠三,也于4月因故前往北京。苏联以“担心引起友好国家印度不满”为由,放弃了原由自己发起的联合登山计划。

  刘少奇特批经费

  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登顶珠峰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贺龙把黄中、史占春(登山队长)等人叫到办公室,问:“人家不干,我们自己攀登,有成功的把握吗?”史占春说,其他问题不大,只是缺少登8000米以上高度的装备。结果刘少奇特批了几十万美元,派人去欧洲采购了装备,用大型运输机运往拉萨。

  为确保登山万无一失,贺龙把当年“塔山阻击战”的英雄团长、时任军训部副部长的韩复东,调任前线总指挥。登山队员由全国各单位借调人员临时组成,共214人,人员中部分在苏联接受过强化训练,并成功登上了苏联最高峰。藏族队员则基本是在唐古拉山和成都训练营接受训练。

  1960年3月,登山队来到拉萨。西藏军区在保障登山队后勤的同时,还派了全副武装的一个排护送登山队奔赴珠峰大本营。临别前,谭冠三把一面五星红旗交到韩复东手中:“把它插到峰顶去!”

  韩复东率领包括主力登山队员在内的大队,于风雪交加的3月19日抵达珠峰大本营,大本营的帐篷搭建在一片覆盖着积雪的平坦谷地,最早在这里留下足迹的是英国人,他们曾在这里先后向峰顶发起8次冲击。

  英国人弃留的帐篷和罐头,深深刺激着登山队员。接下来,队员们一路高歌,在海拔6950米处找到了一条路线,完成了侦察任务,于31日返回大本营。初战告捷,韩复东兴奋地向北京、拉萨汇报了情况。

  周恩来:不惜一切代价登顶

  4月11日,全体队员从3号营地出发,因风雪所阻,在海拔7007米高度,来自兰州大学地理系的王玑遇难,其他队员被迫撤回。

  而接下来的攀登,几乎给登山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这次攀登以北大气象系教师邵子庆牺牲、全部主力队员冻伤为代价,在离顶峰绝对高度只有200米处,于5月4日抱憾撤回大本营。队长史占春在下了今年登顶无望的结论后,被送到日喀则医院治疗。

  韩复东眼含泪水给北京、拉萨通报情况,并下令退兵,择日撤回拉萨。而此时,南坡的印度人正在向顶峰发起冲刺。周恩来得知情况后向贺龙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登顶!

  谭冠三随即从拉萨赶到大本营,在慰问队员后,与韩复东交谈:“听说印度人在南坡也登到了8000多米,如果让他们登了顶,咱们却半途而废,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韩复东也很为难:“当初的200多员健将,只有19人勉强可用了。再说,已经5月了,雨季也即将来临……”

  “总理说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登上去。我们毕竟还有19个人可用嘛。”

  5月17日,队员们在党旗下宣誓后,韩复东将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尊20厘米高的毛泽东塑像交给队长许竟。随即许竟率刘连满、王富洲、贡布等队员组成突击队,向顶峰发起最后的冲击。

  在出发后的第7天,离登顶380米时,许竟因晕倒而被迫返回4号阵营。依组织安排,王富洲接任突击队队长。

  此时的突击队,队员自带的粮食和氧气经过几天消耗,基本已经告罄;而此前十几公斤的报话机已掉入悬崖,队员们和大本营失去联系,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是进是退?除贡布外,几名队员召开支部会议,结论是:以党的名义命令自己继续攀登。

  暮色降临,在离顶峰270米处,来自西南大森林的伐木工屈银华脱掉八斤重的高山靴,只穿着线袜踩在刘连满的肩上,耗时一个多小时打进了划时代的两根钢锥;而来自哈尔滨的刘连满用搭人梯的方法,把队友们送上了第二台阶。在离顶峰还有5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但他们没有停止向前的脚步。随着贡布的一声“不能走了,再走就到尼泊尔了”,由中国人创造的登山奇迹横空出世!这一刻,是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而印度登山队,则在8600米高度因风雪所阻,宣告退出。 (摘自《国防参考》)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