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受降名城芷江的抗战记忆

2015年08月13日 08: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湖南芷江8月13日电 题:受降名城芷江的抗战记忆

  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芷江在哪儿?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湖南芷江并不是他们熟悉的城市,但70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让这座位于中国湖南的小城与中华民族的抗战荣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地。1945年8月,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受降使节,在此地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历时8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就此划上句号。

  从芷江县城驱车3公里抵达七里桥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就坐落在这里。进入大门,白色“血”字型三门四柱牌坊式建筑---“受降纪念坊”耸立中央。坊上镌刻国民政府要员亲笔题词、题联共12幅及200余字铭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告诉记者,这处建筑系中国政府1946年修建,高11.52米,被誉为“中国凯旋门”。“血”字造型,寓意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绕过纪念坊往左约50米是受降典礼会场旧址。这栋黑色美式鱼鳞板房两边矗立着青翠的松柏,外墙上写有“和平永奠”四个醒目的白色大字。堂内墙面正中央上挂着孙中山的画像。受降代表席及当年受降所用的会议桌、木靠椅、单双人竹木沙发等物品,原貌陈列在屋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就是在此交出了百万侵华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

  家住芷江县城、今年89岁的刘道民亲眼见证了“芷江受降”。他曾是驻芷江柳树坪村的国民党第九总站无线电区台的一位电报员。

  老人断断续续地回忆,受降那日,数千中国军民跑着涌向芷江机场,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乘坐插有白旗的飞机绕机场一周,芷江城到处彩旗飞扬。“大家都高兴地放炮仗,嘭、啪,响了好久。”

  距离受降旧址约5公里处的一块荒地是抗战时期名蜚中外的芷江机场。它曾是二战盟军第二大远东空军基地。美国空军陈纳德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就是在此联合抗日。

  如今,芷江机场旧址碎石裸露,两个战时用于修建机场的大型石碾子“躺”在草地上。机场内建有飞虎队纪念馆,当年的中美空军指挥塔、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建筑保存完好。馆前摆放着一架白蓝相间的鲨鱼战机,一座高4米的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的雕像矗立于馆旁。

  芷江县90岁高龄的谢云贵曾在驻芷江机场高射炮第42团第3营9连任装弹手,他和战友负责拱卫机场,并用美式高射炮击落了一架日机。因年纪较大,老人言语不清。记者在其回忆资料中看到,当时数十架日机成品字形轰炸芷江,许多建筑成了残垣断瓦,老百姓四处躲逃。

  今年86岁的涂序秀经历过这段惨痛的历史,她与现年91岁的抗战老兵老伴现居于芷江县半溪垄村。涂序秀说,日机每次炸毁芷江机场,成百上千的民工就扛着锄头连夜修复跑道。“造孽咧!死了好多人……”

  为让后人铭记历史,1983年,芷江县官方在受降坊右侧建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今年4月,该馆经过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首次公开展出了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多张彩色照片,以及日军来往电文、日军降书等重要资料。

  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说,纪念馆的定位是胜利之馆,馆内运用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料和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示芷江受降在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对怀化沅陵县40岁的石保银而言,抗战历史更多是从书本上得知。为此,他专程来到重新开放的纪念馆参观。“飞虎队特别英勇,他们和中国军民一起抗日让我很敬佩,真的是非常感动。”受降旧址附近的芷江县竹坪铺村至今仍有飞虎队驻军基地的历史遗址。该村今年34岁的村主任邱光林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别人(飞虎队)的好,尤其是芷江人。”(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