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朱自清之孙:祖父目睹惨案很害怕 敢于写进文章里

2015年08月14日 16:23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

 

  《中华好家风》节目现场

  朱自清写给儿子的家书

  核心提示

  8月12日是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逝世67周年纪念日,《中华好家风》特别制作了一期节目,重温先生经典,追忆先生风骨。12日晚,朱自清最小的儿子朱思俞和朱自清之孙朱小涛作客《中华好家风》,分享朱家好家风。

  《背影》中的父爱深沉细腻

  崇学重教好家风传承至今

  8月12日是文学大家朱自清先生逝世67周年纪念日,《中华好家风》特别制作了一期节目,节目一开始,主持人涂磊朗读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朱思俞,朱自清最小的儿子,天津南开大学退休教授。

  朱小涛,朱自清之孙,扬州市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整理并推广宣传朱自清文化。

  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曾有这样一句描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个闰儿,便是朱小涛的父亲。

  《背影》背后的背景是什么?“我家曾经也算是小康人家,后来家里有过两次变故,朱家的家道中落了。”朱小涛说,朱自清在那段时间也有叛逆心理,他和父亲关系最紧张的那几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是吃完晚饭后,按照惯例,朱自清先生就在餐桌旁边,要不拿着小凳子安静站着,或安静坐着,其父亲好喝点老酒,餐桌上放着酒、一盘花生米、一盘豆腐干,边吃边喝着,边检查儿子的功课。例如,在看作文时,看到写着很好的批语,句子底下好多圈,朱自清的父亲就高兴了,顺便赏给儿子一颗花生米、一块豆腐干以示奖励;反之,一看被删去太多,或有不好的评语,就开始斥责、责骂,把作文撕掉扔了,说明非常严。朱自清直到最后看见父亲的背影,才慢慢被父亲的这种父爱所感动。

  其实,父亲最感怀时,最觉得作为一个男人有价值的时候,恰恰是自己的儿子读懂了自己的时候。《背影》在出版时,出版社寄了一本给朱鸿钧老先生。朱小涛说,“那个时候,曾祖父身体不太好,也没有工作,就在家里养病,情绪也不好,1928年这个集子出版以后,朱自清的三弟就拿着这个集子给曾祖父看,曾祖父很认真地拿上老花镜,慢慢走到窗户跟前,开始慢慢认真看起来……”

  朱自清还有一篇散文《儿女》,其中对于很多孩子的描述,也是非常生动。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认为,在中国的文化里,叫父严母慈,“当一个男孩子成长为一个男人,成长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时候,他就彻底地理解了这个父亲,所以,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背影》,为什么感动天下所有人,它其实体现了普遍的人性。”当然,每一个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长,每一个父亲不是一下成为一个睿智的父亲。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严格,是寄托了期望,期望孩子能成长为有价值,有内涵,有担当,一个真正的男人。

  朱自清身体很弱但一直坚持工作

  书章“邂逅斋”是儿子为他刻的

  父亲和自己交流的场景,朱思俞至今记忆犹新。

  谈及对父亲的印象,朱思俞说,“他身体很不好,特别瘦,最瘦时不到40公斤。可他那个时候不能休息还得工作,实在病得起不来了,可能让我哥哥送个假条到课堂上去。尽管一直身体很弱,但他一直坚持在讲堂之上,坚持工作。他一个人一个书房,每晚我们都睡着了,他一个人还在那儿伏案工作,所以,我觉得他很辛苦。”

  “再就是1946年到他1948年去世,这两年时间,我们是成天在一起的。”朱思俞回忆到,“他有时教我和我哥哥练练刻图章,有一次一块石头挺脆,一刀下去之后,边上都崩了,我就干脆给它刻完了,刻完后看起来很乱,他看后反而说这个有点意思。他有一个书章,是我刻的,叫‘邂逅斋’。”

  朱自清和家庭交流最多的是书信

  一封家书流露出对儿子的关爱

  那个年代,朱自清因经常外出工作不在家,和家庭交流最多的是书信。

  朱小涛带了一封家书到节目现场,“这个是我祖父写给我父亲的。”这封家书大约写于1946年、1947年,“我父亲虽然挣钱挣得很少,但从自己的薪水当中拿出一部分,寄给我爷爷。”这封家书里,虽然没有语气助词,但真实、朴素,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希望其多读些书籍充实自己,并提醒工作要谨慎,也要注意营养保重身体……朱小涛说,他的父亲在扬州长大,不到20岁就开始出外谋生了,因为“祖父的薪水不足以支付老家扬州的生活费用”。

  郦波说,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里,包括有人生,不要跳得太快,不要让工作征服了身体,都是人生智慧的一种指点。

  先生的爱国情怀后世永念

  文人风骨刚正不阿

  “我的祖父不怕暴露自己身上的缺点,他敢于写到文章当中。”朱小涛介绍道,其中有一篇作品《执政府大屠杀记》,写的是1926年亲身经历了三·一八惨案的事。当时学生上街游行,祖父跟着这些学生,亲眼看到那种血腥的场面。他一个知识分子,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他在文章里说他的内心也很害怕,措词上是觉得自己很可耻这样的思想。反映了他这个人正直、淳朴、真诚的天性,可以说是自然的表露。

  在中学,有一篇课文《别了司徒雷登》,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歌颂朱自清先生宁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的义举。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他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与这份叮嘱仅仅隔了一天,也就是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走了……

  好家风来源于平时点滴小事

  崇德尚善是朱家人共同特点

  听着朱自清一些小事,耳濡目染,慢慢地也就渗透到了子孙对人对事的一些态度当中。朱思俞感言:“我父亲不直接管我们,而是身教,以自己的行动来给我们示范,他公私分明,公家东西绝对不要。”

  “对于当下,更有必要提倡有骨气有气节有精神。”对于朱家的家风,朱小涛表示:“朱家没有专门营造过家风,也没有定过家规家训,但我从我的前辈身上感觉,朱家的人崇德尚善,这是朱家人共同的特点。”

  节目最后,还播放了特意在位于扬州老城区的朱自清故居拍摄的短片,带领观众朋友们一起追忆朱自清先生的高风亮节。记者 陶敏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