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儿庄大捷壮烈:无墙不饮弹 无土不沃血(图)

2015年08月21日 15:09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二零一五年七月 古城 2015年7月的台儿庄古城 摄/法制晚报记者 吴海浪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衡)2015年7月23日,来自河南郑州的一家人,驻足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的“民族之光”纪念榜前,寻找一个叫“李福义”的亲人。

  这面墙上,刻满了4000多个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中国将士名字。如今,李福义的堂兄带着家人来这寻亲,他对《法制晚报》记者说:“家里前几天听说榜上有他名字,想来这看看。”

  台儿庄成为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源于77年前的1938年,从3月23日到4月7日,中国将士在此浴血奋战,与日军展开了长达半个月的激战,毙伤日军上万人,取得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台儿庄大捷”。

  此战也让世人记住了台儿庄这个地方,台儿庄大捷的次月23日,美国出版的《生活周刊》说,“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有很多,诸如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等,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台儿庄。”

  炸掉浮桥 自断后路与日军死战

  台儿庄古城紧临京杭古运河,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地,往来游船经运河穿城而过。

  运河桥上,行人往来穿行,不少游人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影。河堤上,附近的村民在这里悠闲地坐着,乘凉闲聊。这安宁的景象很难与77年前的“血战台儿庄”联系在一起,当年,中国守城部队炸掉出城的浮桥,与日军背水一战。

  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1年前后,古城核心区恢复重建,对外开放,茶楼、客栈等店铺林立,行人来往穿梭的繁荣景象又呈现在世人面前。(法制晚报微信公号:fzwb_52165216)

  但法晚记者在台儿庄大战遗址看到,古城仍保留着大战时的弹孔墙、停尸房等遗址,向后人述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

  其中义丰恒商号(李敬善故居)遗址,在台儿庄大战时为巷战的主要发生地,在中日双方的争夺中遭受重创。经修缮,今成为台儿庄大战遗物陈列馆和故事馆。

  遗物陈列馆内,陈列了台儿庄古城重建时发掘的大战遗物头盔、纽扣、水杯等83件,以及从社会征集的文物、史料。

  馆内陈列的一个中国军队钢盔,于2011年9月在古城西城墙发掘,钢盔上的铁锈、泥土混在一起,几近朽烂,但弹孔依稀可见。在昏暗的灯光照射下,更显现了当年这场战争的悲壮。(法制晚报微信公号:fzwb_52165216)

  77年前,日军直扑台儿庄,企图借此一举攻占徐州,在方圆约50公里的地域内,日军投入第10、第5两个精锐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共3万余人。

  在战略布局上,中国军队孙连仲第二集团军27、30、31师开赴台儿庄沿运河布防,其中池峰城31师8000余人担任固守台儿庄城寨任务。

  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则展开外围战斗,并伺机里应外合围歼日军。1938年3月23日,31师骑兵连北上搜索,与日军在康庄发生遭遇战,台儿庄之战就此打响。

  城内弹孔墙 “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

  31师的安徽籍老兵曹辅民在台儿庄作战时,曾担任作战室的话务员和标图员,已于2014年11月去世,其子曹建生告诉法晚记者,据其父亲讲,“当时31师经浮桥从运河进入台儿庄布防后,便炸掉浮桥,自绝后路,背水一战。”自3月27日起,双方军队在台儿庄城内作拉锯战。

  李敬善故居的墙壁上,如今仍保留着当年子弹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孔,成为著名的“弹孔墙”景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子弹大小的弹孔与支离破碎的墙砖交织在一起,“无墙不饮弹 ,无土不沃血”的场景,真实再现了当年枪炮大作、士兵往来冲杀的悲壮。

  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士兵涩谷在日记中描述了攻城战斗的惨状:

  “天亮六时半,各炮队开始发炮,其音响震动天地,第5、第6两中队结成敢死队由城墙之破裂口冲入。墙边有河,手榴弹如雨飞来,数人中弹倒毙,其惨状实为人间地狱。”(法制晚报微信公号:fzwb_52165216)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死战到底的决心,也让日军大为感叹。日军《步兵第十连队战斗详报》也记载了中国第二集团军27师的死战:“第80旅自昨日以来……凭藉散兵壕,全部守兵顽强抵抗直到最后……于狭窄的散兵壕内,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状,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将为之感叹。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

  清真寺拉锯战 血战七天七夜

  在台儿庄古城的东门,大战遗址清真寺,也保留着当年激战留下的“弹墙”。记者在现场看到,寺墙弹孔密布,有的墙砖已深凹墙内,犹言当年战斗之激烈。

  据记者了解,台儿庄大战爆发时,清真寺是战斗最惨烈的地方之一。如今,清真寺既是大战遗址旅游景点,又是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

  “这里就是指挥所,中国守军池峰城31师186团指挥所在这,与日本人在这进行拉锯战。”清真寺内,一位穆斯林大哥指着西小讲堂处的指挥所,向法晚记者介绍了那段历史:“这里展开了7天7夜的拉锯战,日本人占领清真寺,这里就是日本人的指挥所,我们中国守军夺回来,就是我们守军的指挥所。”

  据史料记载,台儿庄阵地频繁易手,最严重时,台儿庄城四分之三被日军所夺,守军只剩西门一隅。1938年4月3日,日军电台甚至宣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

  孙连仲部2万余人已伤亡14000人,但仍背靠运河顽强死守,并组织敢死队冲进敌阵,各部也进行反击,血战数日,被日军占领的台儿庄街市,在一夜巷战中大部分被夺回。

  指挥所的外墙,也是弹孔密布,一位穆斯林长者指着一处被粉笔圈出的地方,对法晚记者说:“你看这块,1988年被当时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走收藏。”(法制晚报微信公号:fzwb_52165216)

  指挥所内,墙上仍挂着“台儿庄附近会战进击部署图”,由于年代久远,图中字迹大多不可辨识。旁边一台老式电话和一盏油灯放在窗口的桌子上,保持着当年的布局。

  清真寺内,一位年轻女孩指着一株粗壮的柏树对记者说:“这也是与日本战后留下的。”树上铭牌记录了这颗柏树的过去与现在:树龄100年,国家二级古树。

  经战火洗礼后,这株柏树仍枝繁叶茂,展示勃勃生机。

  军民团结 “运河漂米”

  李敬善故居内的大战故事馆,于2014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开放,记录了台儿庄大战期间军民团结共抗日军的动人故事。其中,“运河漂米”的故事尤为凄惨。

  台儿庄大战前夕,全城妇孺老幼绝大部分搬离城区,但不少青壮年仍旧留住城内,帮助中国守军挖战壕、修工事。

  台儿庄城内万家粮店主人毅然毁家纾难,打开自家的仓库,运出一个个粮包,供中国第2集团军30军31师93旅186团官兵修筑工事。

  这些粮包工事在之后的台儿庄巷战中发挥了相当作用,“粮食工事”被打得到处都是,不少粮食散掉至运河中,台儿庄运河漂满了粮食,呈现出“血水漂米”的悲惨景象。

  该团王震部,依靠当地盐行富商提供的盐包,筑起一道道牢固的掩体,成功地守卫城池5天5夜,顶住日军的多次强攻,也成就了一段“盐包防御工事”佳话。

  大捷:失败阴云为之一散

  4月6日,在援军赶到后,中国军队全线总攻,日军第5、第10师团仓皇退逃,7日,台儿庄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台儿庄之战,中国军队伤亡近3万人,毙伤日军近万人。

  “台儿庄战役第一阶段重创了板垣、矶谷师团,日军又从北京、天津、安徽等地调集13个师团30多万人,兵分六路包围徐州。”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昆明市二战史探索协会秘书长尹仑说。

  尹仑告诉记者,全部法式装备的滇军在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也开始投入战场。此外,其他战区的黔军、中央军92军等先后投入战斗。(法制晚报微信公号:fzwb_52165216)

  山东社科院抗战研究专家赵延庆评价说,台儿庄之战可以说是“胜利的失败”,虽最后以撤退结束,“但几十万大军从容撤军,没遭受大的损失,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等会战保存了力量。”

  “另外,台儿庄大捷鼓舞了士气民心,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看法也发生转变,使得投降论、失败论、妥协论的阴云为之一散。”赵延庆对记者说。

  “民族之光” 各民族一起走上前线

  从河南郑州赶来寻亲的李福义家属,站在古城附近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民族之光”纪念墙边告诉记者:“李福义是郑州荥阳人,在五个弟兄中排行老大。”

  “在这呢。”李福义家人找出了亲人,向记者指出纪念榜上李福义的名字,露出自豪的表情。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研究室研究员马冠群说,“这些阵亡将士名单,是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到的,2008年纪念馆改扩建时立在这里,有些人能够查到籍贯及部队番号。”

  经查询档案,2015年7月31日,马冠群在电话中向记者报出了李福义的部队番号:“李福义,河南郑州荥阳人,池峰城部31师61团2营少尉排长。”

  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将士跨越省份、派系和民族,共同走上抗日前线,与日军以命相搏。

  以参加台儿庄战役第二阶段的滇军为例,“军长卢汉即为彝族,下面将士很多为白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尹仑说,“各个民族为了命运共同体和国家认同,在台儿庄一起走上抗日前线。”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