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民忆昆仑关大捷:军队撤离后鬼子进村疯狂报复

2015年08月26日 14:35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曾和白崇禧接触过的村民白景春回忆起当年战争时的情景 摄/法制晚报记者 付丁

当时报纸围绕“昆仑关大捷”进行报道 摄/法制晚报记者 付丁

苏尚坚讲述父亲当年打败仗被误解时不禁流泪 摄/法制晚报记者 付丁

  法制晚报讯(记者 侯懿芸)昆仑关一战,中国军队以3倍伤亡全歼日军四千余人,虽代价沉重,却粉碎了日军妄图“截断我国际物资补给线,以打击中国抗战意志”的阴谋。

  76年后的今天,《法制晚报》记者来到白崇禧指挥这次战役的最高指挥部,曾和他接触过的98岁村民向记者讲述了那些浴血抗日的日子。

  村里的小学 成为前线指挥所

  距离昆仑关10余公里的白岩村,就是昆仑关战役期间白崇禧最高指挥部的所在地。这里地势险要,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90岁的白景春老人就出生在这里,他是村里现存唯一经历过昆仑关战役,并和白崇禧有过接触的人。

  白岩村的村民都姓白,也许是和白崇禧属于同族,他便把指挥部从来宾迁至这里。于是在1939年,他率领指挥部的人员,在村里的一所小学设立了昆仑关战役的前线临时指挥所。

  这座古老而陈旧的二层小楼的前身是村里的小学,当时,因其环境适宜,国民党军队将其征用,作为指挥所。为了防备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白崇禧还将村旁的葛翁岩山腰的一处能容纳300人的山洞,作为部队主要的指挥所。

  76年过去了,作为昆仑关战役指挥所旧址的小楼依然保存完好,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已经斑驳泛黄了。

  白景春回忆,指挥部设立后,白崇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民修路,当时修建了一条白岩—大仙—龙村—周鸡—沓塘—长车的简易公路。

  公路建成后,位于葛翁岩的大岩洞里的指挥部,经常有从前线回来汇报战况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也经常通过这条路去前线指挥打仗。

  “由于白岩村地理位置便捷,杜聿明、夏威、陈烈、甘利秋等人也曾将军部设立于此,方便指挥、联络正在前线作战的官兵。”白景春说,当时许多无线电台就安装在山脚下,能够容纳300多人的岩洞经常通宵亮起灯火,军人不停地进出,把各种指令传往各大战场。

  震耳欲聋枪炮声 村民习以为常

  面对这场异常困难的攻坚战,白崇禧每天都奔波于前线和指挥部两点之间,连跟着的参谋也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的参谋之一周竞是白崇禧的养子,一手被他提拔。

  据周竞的儿子周可让回忆,父亲作为白崇禧的高级参谋,打昆仑关战役时每天都无法正常休息,吃不好也睡不好。打仗过程中被流弹所伤,后来还落下了胃病。

  白崇禧部队在村里大约住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战役打响时,他就会带着护卫队驱车赶往前线,约一个多小时后,村民就会听到昆仑关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也许经常出现的枪炮声,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

  当时,白景春只有14岁,是走街串户的卖货郎,经常将饼、甘蔗等食物和各种日用品出售给村里负责保卫工作的宪兵。遇到战事僵持时,白景春还能遇到出门散步的白崇禧。

  为了感谢白岩村村民提供的帮助,在那个非常时期,白崇禧曾经打算给白岩村村民配发100支步枪和大批弹药,让村民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由于村里的长辈坚持不要,白崇禧才改赠了几十万元给村里。

  鬼子进村疯狂报复 屠杀村民

  “昆仑关大捷”之后,白崇禧开始在白岩村的指挥部筹划新的攻势,打算一举收复南宁。但由于当时国民党高层的阻止,攻击计划被搁置,中国军队全部进入固守状态。得到喘息的日军调来增援部队,部署反攻。

  白景春回忆,大概在1940年1月的下旬,日军调集了两万人的军队开始反攻,驻守昆仑关的国民党军队由于后方的增援部队在行军途中遭遇日军飞机轰炸,部队溃散失去了编制,无法赶到昆仑关支援,守军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被迫撤出昆仑关,退防到南宁西乡塘往马山方向一带。

  重新攻陷昆仑关的日军随后进军宾阳县城。在这种情况下,白崇禧只好把指挥部迁往鹿寨一带。在准备撤退期间,担心日军攻至,会伤害村民的白崇禧还召集全村村民开会,向村民嘱咐一定要“往西走”,避免受到伤害。

  在军队撤离后,大部分村民也于当晚撤离白岩村。第二天,日军就开进村里。由于知道国民党的指挥部就设在村里,日军大肆展开报复,在村里四处放火烧屋,展开屠杀。

  据目击者说,有5名来不及撤离的村民被日军搜出,在广场上被当场枪杀,还被砍下头颅摆放在村里祠堂的案桌上,以此示威。一位妇女来不及逃出去,也被丧心病狂的日军侮辱。

  135师师长之子:“失守南宁曾是父亲的遗憾”

  有战争就会有遗憾。

  135师师长苏祖馨在任邕江北岸守备司令时,因不敌日军,致南宁失守。

  “这场仗,对我父亲来说是一场败仗。”苏祖馨的儿子苏尚坚告诉记者。

  苏祖馨戎马一生,曾在台儿庄战役、平靖关战役中大战日军,并以“作战出力,统筹有方”被记大功,蒋介石命名他为抗战楷模。后来在日军侵占防城、钦州各要点后,苏祖馨临危受命为邕江北岸守备司令。

  “当时我父亲只有不到700人,只好接受新兵,重建135师。”苏尚坚说,1939年12月23日下午,日军在步炮空协同下,强渡邕江,攻占了青山塔阵地,苏祖馨决心乘敌立足未稳增加兵力,恢复阵地,结果未能奏效。“由于仓促上阵多为新兵,强弱悬殊,我军伤亡惨重。”

  24日,南宁沦陷,之后,日军先后占领了高峰隘和昆仑关。

  “这场战役之后,对父亲打击很大,他很伤心。”苏尚坚说,后来他分析过在那种情况下,无论换做谁都会输,但这却成了父亲的遗憾。

  1939年12月16日,我军集结大部队反攻昆仑关,于30日收复。是役苏祖馨组织敢死队攻击高峰隘,“亦有斩获”。后来日军反攻,1940年2月3日,昆仑关复陷敌手。

  1940年7月1日,苏祖馨调升李宗仁第五战区代理四十八军军长,但他目睹南宁失守后,家乡几十个县的老百姓受苦、受难,心情十分沉重。“此仇不报非好汉。”苏尚坚说,父亲主动要求参加反攻昆仑关,待胜利后再赴皖升职。

  是年秋,他率部参与邕龙战役,收复了昆仑关,南宁又重新成为抗战的大后方。

  如今,回忆起父亲的这些经历,苏尚坚感慨不已。虽然他曾失守邕江,但却坚持要把失去的夺回来。“我以我父亲为傲,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将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