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泽被千余万人60年:淠史杭之水为何岗上流(3) 查看下一页

2018年06月01日 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三、顶压力、搏风险

  淠史杭工程的建设过程绝不是一团和气,压力、风险比比皆是。

  父亲认为淠史杭工程是兴利除害,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是为国为民的大事,他忠于党和人民,有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他有敢想敢干的性格,他胆大心细,心怀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些使他顶住了流言蜚语和各方面压力;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父亲的身影,紧急关头更显他的英雄本色。

  在他的领导下,淠史杭工程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一)“你们的淠史杭”

  在各方面都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地委有的领导迫于两河口水库的压力,转而支持淠史杭,但却被淠史杭工程的艰巨和碰到的困难吓倒,经历了从“你们的淠史杭”到“咱们的淠史杭”的变化。

  由于淠史杭工程已得到省委的支持,有的人不得不干,于是消极的干,旁观的干,遇事推卸责任,说三道四。说什么“自古水往低处流,未见水能上岗头”,“这么多的土石方,那年那月能完成”,“大旱年头干这么大工程,是劳民伤财”,“不能再干了,再干下去要犯错误”等等。从1958年淠史杭工程开工到60年代初期,这类人对父亲一说到淠史杭总是说“你们的淠史杭”。

  所谓“你们的淠史杭”潜台词就是碰到困难你们自己克服,出了事你们自己担责任,不关他的事。这给父亲他们这些工程建设的领导者们造成很大压力。有一天父亲对副指挥郑象生伯伯说,“我们是把头挂在裤腰带上干的,若是掉了头,还不知道怎么掉的!”

  (二)淠史杭工地上没有人饿死

  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很多地方都出现饿死人的事件,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加上亩产放卫星、浮夸虚报、粮食征收过多等多种人为原因,导致基层缺粮造成的。六安地委有的领导跟风放卫星,搞所谓的样板田,把别处的稻子都拔下来栽到路边的样板田里,造成高产的假象。父亲与这种现象作斗争,只要是他接待上级考察,他就绕开样板田,带着到普通田地去看实际情况。搞浮夸风的后果是六安地区也发生饿死人事件。1960年,别有用心的人制造流言蜚语,把当时六安地区饿死人事件归咎于淠史杭工程,说什么“是干淠史杭造成的”。而且在背后捅刀子,上告到中央。

  中央派检查团专门来调查此事,他们沿途看到有的地方饿死人的情况比六安地区更严重。同时,他们还了解到淠史杭工地民工除有工分粮外,每人每天国家还补助一斤粮,而周边的人为了能吃到粮,都想上工地。中央检查团坚持实事求是,否定了那些把饿死人的事归咎于淠史杭工程的谬论。

  我曾就此事问过父亲,父亲说,工地上的民工口粮虽然少,但是,供应是有保障的,淠史杭工地上没有人饿死。相反,周边农村有饿死人的,为了吃饭,有的农民还从周边农村往工地上跑。

  那时农民上工地,每人1个月有12块钱补助,这对庄稼人来说,全年有100多元钱可拿,可以买几百斤大米,填饱肚子没有问题,这显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可见,淠史杭不仅是长期造福皖西的工程,即使是在当年困难时期,它的存在帮助了很多农民兄弟度过难关。

  历史上,事实就是这样,而且当年中央检查团已有定论。

  (三)修建龙河口水库

  在决定修建龙河口水库和修建过程中,父亲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担负着天大的风险。我也听父亲说过糯米加粘土修大坝的故事。

  据参加工程的干部回忆,舒城县委想修建龙河口水库,县委书记向父亲作了汇报。父亲听了汇报,一拍胸脯说:“我们现在都是过河的卒子了,只能进不能退。我也没钱给你。库区几万人的安置费用你自己去想办法。在工程上我可以给你做点后勤工作。”

  在大坝设计上,他请了水利工程师王培性,这个人业务很强,但是因为解放前曾在国民党政府“导淮委员会”作过事,对起用他是有争议的。

  王培性一听说地区行署专员赵子厚要邀请他出山,受宠若惊。他试探地问:“那你们的水泥和钢筋从哪来呢?”当时这些物资国家十分紧缺。

  父亲用双手给王培性递了一杯茶说:“没有。要有我还会请你吗?我能给你的只有人。”王培性一听大惊失色:“你是在开玩笑吧?这是一座库容量八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你一袋水泥、一根钢筋没有就要修,大坝你拿人去堆啊?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父亲爽朗一笑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爱做梦。你们认为三座大山推不倒,不是让我们给推倒了吗?你们说泥腿子搞不好经济,我们这几年干得还不错嘛。你们怀疑泥腿子江山能撑多久,我们马上就要十周年大庆了。”他拍拍王培性的肩说:“老兄,这次就和我们共产党人合做一个梦吧。我梦见龙河口水库碧波荡漾,淠史杭干渠交织纵横,万亩良田稻花飘香。我给你配个办公室,装上专线电话。你先考虑三天,想好了就给我打电话。真不行说明你也就那大本事了,我也不会为难你。”

  王培性对共产党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走后,王培性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粒米不进,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把方案给了父亲。

  王培性的方案居然设计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粘土心墙沙壳坝”。一千多米长的大坝,一不用水泥,二不用钢筋,不仅确保水位实现73.75米,总库容达8.2亿立方米,而且他的防洪标准还是按照一百年一遇设计,一千年一遇校核的。

  父亲紧紧握住王培性的双手:“谢谢你,谢谢你。你终于肯和共产党人合做一个梦了。”

  他任用了王培性作龙河口工地的副指挥,技术问题全由他说了算。并授权王培性调来了县水利学校的全体师生,叫他们24小时守在工地上,严把质量关。

  几口大铁锅支在工地上,用来煮糯米,一些很重的大碾子,把糯米、粘土一层层重压,来修建这座没有钢筋水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坝。

  (四)受人威胁和龙河口抢险

  1959年春天,龙河口大坝因多日大雨,出现塌方,此时有人威胁父亲,对父亲说“赵子厚,你现在是一只脚在班房外头,一只脚在班房里头,大坝要是塌了,你就进去了!”

  1959年3月5日下午,我正在地委院子玩,突然天降大雨,我赶紧往家跑。雨下得很大,一直下到晚上。夜里,父亲接到一个电话,没多久来了一辆吉普车把父亲接走了,有好几天都没回来。

  后来知道是龙河口工地沙坝破口告急,危急关头,父亲连夜赶去。

  50年代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路灯,当时从六安到龙河口还全是土路,狂风暴雨,夜里行车非常危险。据同去抢险的同志回忆,夜里车过漫水河公路时,正值山洪暴发,水没及汽车踏板,汽车几次险些倾覆。

  到了龙河口工地,风雨交加,山洪咆啸而来,父亲毅然站在大坝边缘上,指挥抢险。疾风暴雨使人站不稳,波涛汹涌冲击着大坝,脚下的土方在不断崩塌。大家担心总指挥的安全,他却从容镇定,指挥自若,给抢险人员极大的勇气和力量。工地上的人们都被他那临危不惧与气吞山河的精神所振奋,工地从一片混乱逐渐变成井然有序。人们奋力抢险,经过两夜一天的拼搏,终于保住了龙河口水库大堤。

  父亲在工地指挥部对奋战在龙河口的舒城县领导说:“久阴必久晴,一个月内如果再下雨,我负责;如果不下雨,你们保证要把大坝升高到55米,做不到,舒城县长、县委书记负责!”听说今后一段时间无雨,这给舒城县领导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向父亲保证,“水涨一尺,坝长一丈!”这句话成为口号,响彻了龙河口水库工地,齐心断金、众志成城,大坝及时达到这个高度,成功拦截了当年汛期水位高达53.2米的洪水,确保了低于这一水位27米的舒城县城和周边百姓及田地免遭一场浩劫,在当年就显示了它的效益,造福了舒城人民。

  父亲敢于说一月内不再下雨,是得益于他的气象知识。在修建淠史杭过程中,他天天坚持听气象预报、天气形势,搜集气象谚语,向业务人员学习气象知识。通过学习钻研和长期的实际经验,他积累了有关安徽天文地理的宝贵经验,提高了分析和判断天气的准确性。

  因为淠史杭,他养成了长期收听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的习惯,在合肥,有时他开会赶不上听,就让小妹妹帮他记录下来,下班后再看。

  有一次省气象台播报第二天有大暴雨,当时防汛形势十分紧张。父亲下班后看了小妹妹记录的天气形势,立即给防汛指挥部的同志打电话说,“明天不会下雨了,不需要那么紧张。”小妹妹就问他,“天气预报报下雨,你怎么说不下呢?”他说,“根据云的高度和风向,云会被黄山挡住,过不来。”当时,小妹妹就觉得很神奇,父亲好像站在天上,能看到黄山和云的动向。第二天正如他所说,真的没下雨。

  离休前后,他一直担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或顾问,用他的气象知识,为防汛抗旱服务。

  现在的龙河口水库,已被称为万佛湖,是国家5A级风景区,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希望,乘凉的人能够知道万佛湖是个人工建造的大水库,而且这个水库来之不易,多少前辈为它流血流汗、艰巨奉献,前人的贡献值得永世怀念!

  (五)“咱们的淠史杭”

  到了60年代中期,淠史杭已开始蜚声国内外,水利部组织出画报向境外宣传淠史杭,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纷纷前来参观。

父亲陪同刘伯承元帅夫妇参观淠史杭,右2是刘伯承元帅,中间是刘伯承夫人,左1是父亲
父亲陪同刘伯承元帅夫妇参观淠史杭,右2是刘伯承元帅,中间是刘伯承夫人,左1是父亲

  这时候,以前威胁过我父亲,在父亲面前提到淠史杭必说“你们的淠史杭”的人改口了,而变成了“咱们的淠史杭!”不仅如此,还迫不及待地要把功劳往身上揽。

  为了贪功,在背后捣鼓,1966年父亲被调离六安,前往合肥赴任,我们全家也跟着迁往合肥。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贪功的非旦未能如愿,反而自觉无趣。

【编辑:高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