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生源下滑倒逼高教改革 寒门子弟上重点比例下降(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05日 09:50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寒门学子”进名校难:生源下滑的另一面

  如果说,对当前的生源下滑感受到危机的更多是二三本以下院校的话,重点高校考虑的则是优质生源的流失与竞争问题。其实站在民生社会的视角看,重点高校的另一个“生源下滑”问题同样在不断深化,那就是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不断减少,导致“寒门学子”进名校难等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

  农村大学生总体数量上升,但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近几年,各地高校招收的农村大学生数量大都逐年增长,但农村生源在“985”、“211”等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中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农村考生上一本的比例上升相对缓慢。去年,全国考生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680个贫困县为5.7%。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表明,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例如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高校扩招后更加明显,目前这一比例仅剩一成多。

  在山东省莘县二中,1500多名学生中90%来自农村,该校每年80%的毕业生能考上大学,但上重点大学的只有10个左右,考上本科院校的只有80人左右。“这说明现在的农村孩子上大学容易,上重点大学难。”校长周西政说,当前普通院校就业很难,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人生路才会相对平坦。据他观察,由于上重点大学越来越难,农村里一种“新文盲现象”正在凸显,一些家长对比上普通大学和打工的经济收益之后,渐渐不再鼓励孩子上大学了。这直接导致高中阶段辍学率和弃考率升高,以及“考不上好大学还不如去打工”的观念日渐流行。

  先天不足、后天掣肘,多重因素叠加致高教“天平”失衡

  广州外来农民工陈先生感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不容易!”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在信息渠道闭塞及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农村学生很难在各种加分项目和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新政策中获利。比如,国内“北约”、“华约”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多是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农村孩子天然就处在了弱势。第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公益帮扶机制不健全等也让农村学生进一步失去竞争砝码。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最主要原因。西安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好资源加上好生源让一些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名额,而农村学校如果出一两个状元则很不容易。”

  如今,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转移和高度集中。部分地方政府本着“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在政策上向“重点校”、“示范校”倾斜,令教育资源分化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

  在城市里,农民工子弟离优质教育资源很近,但诸多歧视性的政策和高昂的入学费用使他们只能望洋兴叹。半月谈记者在广州外来工集中的白云区三元里社区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享受不到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在高中阶段辍学或放弃高考的情况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等也是重要掣肘因素。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看来,农村学生要想读重点大学,需要背负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并不是给予助学贷款就能够解决问题。“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单看他在高中三年学得如何,关键还要看有没有从小打好基础,以及在成长中是否有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而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公益帮扶覆盖面较窄,力度也不够大,导致一些天资聪颖的农村学生最终落伍。”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寒门子弟上重点高校开辟绿色通道

  专家认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反映的正是城乡差别,以及造成城乡教育差别的农村基础教育欠账。在纠正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切实改善农村教育软硬条件的同时,教育部门还应从现实出发,完善高招环节,建立招生考试制度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高校录取制度,让改革惠及更多寒门子弟。

  针对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处于劣势的问题,一些高校已开始制订专门倾向农村生、贫困生的计划。据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郑庆华介绍,今年,在自主招生中,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家境贫寒、德才兼备的学生推出了自主选拔的“自强计划”。该计划面向21个省、区、市的56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约900余所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拔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还推出专门针对家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据了解,实施专项计划后,贫困地区考生一本录取率与中西部平均录取率差距将由2011年相差1.4个百分点减少至相差0.7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也被视为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

  还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为农民工子女开放城市教育资源,完善异地入学,积极推进异地高考的相关试点改革,让他们享有城市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

  “这些改革政策和建议有利于打破日益板结化的社会结构,让寒门子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采取多种举措,逐步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面,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半月谈记者 许祖华 郑天虹 娄辰 李江涛)

【编辑:曹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