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析教师节送礼风气:折射教育资源供需失衡(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0日 10:4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建议

  更该是宽容和感恩节

  媒体和公众大可不必被这种个别化的送礼风气,冲歪了教师节方向,忘记了教师节的主题:我们更应该对教师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披星戴月、巨大的职业压力,甚至超常付出,进行详尽报道和挖掘。毕竟,眼下的教师职业仍是一个收入不够体面的职业,是一个“必须奉献”的良心职业。特别是班主任,早来晚走,俨如父母,真的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让教师们在自己的节日感受到诚挚的祝福,让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得到激活,让社会感恩无所不在,这个主题应该得到最大化体现和张扬。

  为了让这种教育宽容和感恩文化得到真正落实,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和各种管理制度,也请少一些“分数崇拜”,多一些温馨赏识;少一些残忍铁血,多一些豁达大度,允许教师在教育法则允许的框架内,进行个性化教育探索和积极改革,并且对“失败者”给予充分宽容和欣赏。激活教育智慧、教育机制。让教师得到持久的宽容和感恩。(耿银平)

  支招

  对收礼必须高压限制

  在国内,家长请老师吃饭是经常的事情,但在国外却不成。在美国,送老师礼物的学生比例不足一半。相反,老师会经常给学生礼物或请家长吃饭。如,老师去学生家里访问,得请家长吃饭或赠送一些礼品,否则,家长是可以不配合哟。所以,老师能收到学生的礼物是非常的荣幸,很多收到礼物的老师会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显摆”。但是,礼物不能超过8美元。超过5美元,老师则面临被辞退的危险。在俄罗斯,老师收钱是违法的,会被起诉到法院的。在韩国,老师接受馈赠,失去的可能是每月几百万韩元的收入,就连退休金也会受到影响。

  教师收礼、学生送礼不但跟人的品质有关,也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那么,老师会怎么说教师节送礼呢?“有的家长经常要送礼,不要就硬塞给我,像水果这样的礼物也不好说退还给人家,收了以后我也要买点书当作礼物下次家访的时候还给学生家长。我们老师收了礼也是负担。我了解家长的心态是想孩子在学校得到照顾,其实没有所谓的照顾不照顾,我对每个学生都一样的。”一位在某小学任教的发小如是说。因此,要相信老师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或许有个别老师愿意接受家长的礼物。但是,这绝对不是主流。

  教师的崇高性和师德底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对教师个体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二者都缺一不可,并且不能混淆,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到头来受伤的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民族。尽管老师教师节收礼是被动的,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教师节送礼越来越物化、越来越功利已是社会共识,老师收受礼物就是对非正常现象的默认,这些行为有悖于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所以,对教师节收礼的问题必须采取“高压”态势,明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身教”,对违反规定的教师,一经查实,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一再收受礼物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不但要追究其所在单位党政领导的责任,还应将相关人员清理出教师队伍。(刘英团)

  剖析

  教育投入不够意思

  家长才想意思老师

  看病要给医生“意思”,上学要给老师“意思”。从记者调查的结果可知,起码有六成的家长都懂这个规矩,而四成没“意思”的家长刨开没东西“意思”,和知道“意思”这回事成心不想“意思”,国人还有多少不知道这个规矩的?蔚然成风的习惯,已经不是要不要“意思”,而是怎么“意思”得舒服的意思。

  当然了,不能说天下老师一般黑,在媒体的报道里我们确实也看到了不少的老师付出自己的青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教育、呵护孩子。但这恐怕只是典型,即便有很多好老师,但在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别巨大的前提下,“意思”的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越是名气大的学校,越是名堂多。”一位接受采访的熊先生一语道破玄机。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后果,每个城市都有那么几所学校占据了当地相当部分的教育资源,这些学校有足够的资本把优秀教师吸引门下,而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就会想方设法把孩子往这些学校送。供需失衡,僧多粥少,这里便有了很多的意思。

  钱再多也没有谁的钱挤爆腰包,真正让家长心安理得地不给老师送礼,关键还在于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教育设施富足、资源分布均衡,那时家长就不用操心要不要“意思一下”,更不用怕“意思”不到位了。 (蒙祥吉)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