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卫保障房 地方政府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2)

2011年05月04日 13: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哈尔滨市最大的保障房集中建设工程——群力西区“民生尚都”项目为例。项目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整体投资近90亿元。负责人介绍,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其次,小区内还规划约25万平方米商品房。据周边楼盘价格粗算,这部分“配建”的商品房,理论上至少可形成15亿元的销售收益。

  并非所有棚改项目都能“赚钱”。目前正在着手拆迁的“陶瓷小区”棚改项目经初步测算,94万平方米的拆迁、建设面积,“可能要赔近5亿元”。而弥补的方案,似乎除了增加商品房开发面积外,别无他法。

  高洪旗表示,以“棚改”为载体的保障房建设,最难的工作就是“算账”。每个棚改项目运作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中的商品房销售收益,能否覆盖征地回迁的成本。但这部分成本往往不可控,一旦遇到“漫天要价的钉子户”,整个算盘就要失准。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棚改工程的“市场化操作”,还面临诸多政策之约。

  例如,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严禁土地“未批先建”;然而,棚改项目若不能提前拿到土地证,银行又无法办理土地抵押贷款;之前在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的运动中,“财政担保贷款”也被叫停,这导致棚改及保障房建设初期融资颇为困难。

  对此,有地方官员建议,“希望国家能把扶植保障房建设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扶植政策上来”,比如说金融扶植政策或是征地扶植政策,从而规范保障房制度创新的方向。

  “牟利房”漏洞

  在保障房衔枚疾进的时期,“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有所浮现。在一些地方城市,不乏少量保障房沦为一些人的“牟利房”现象。

  长春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团山小区,是当地政府为了撬动保障房事业而实施的示范性工程。目前,该小区3181套保障房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其中包括1360套廉租房和1821套经济适用房。

  有周边居民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反应:一些不具备廉租房、经适房申领资格的人“混”进了该小区,成为“冒名”的业主。“小区内经常能看见奔驰、宝马等高档轿车出入”。

  4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团山小区暗访。并未发现爆料人所说的奔驰、宝马。小区内,工人们忙于对道路进行最后的铺设,搬运家具和装修施工人员频繁出入。一些自称是小区居民的业主对记者的询问也颇为谨慎。

  在一栋经济适用房的高层塔楼内,记者从1层爬到10层,发现一个细节:其中仅有不到10家住户有入住痕迹(如门上贴了春联,或是正在装修),其余绝大部分房屋连门上的塑封包装都没有拆卸。对于一个已有一年多交房期的小区来说,这样的“空置”确实少见。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长春市当地一些房屋中介的网上门店中,团山小区的经济适用房被公然叫卖。

  一家名为“长春程氏房地产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售楼信息显示,“团山小区”一套55平方米、房龄为1年的经济适用房叫价21万元。据此测算,该套房单价3818元/平方米,已超过经适房最初定价的2倍多。

  记者根据房源信息中提供的电话号码,与一位张姓经纪人取得联系。她在电话中称,上述团山小区经适房的业主夫妻是当地公务员,房子挂靠在老人名下。如果有购买意向,可先交纳20万元房款并入住,约一年后,原业主协助办理更名及产权过户手续,再缴纳1万元尾款。“如果办不了更名,返还全款及利息,公务员可担保。”

  根据有关规定,经济适用房属于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人群销售的政策性住房,对购买对象有严格的限定。目前,大多数城市都禁止经适房5年内上市交易,即便交易,也要将至少20%的收益交还给政府。

  公开信息显示,长春市自去年8月起,两次放宽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首先将残疾人等6类特殊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后又将准入标准由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放宽到800元,并且将经适房的上市交易时间由5年缩短到3年,政府不再收取收益。

  长春市房地产管理和住房保障局一位负责人当时还表示,放宽经济适用房交易条件“意在进一步打消购房者顾虑,增加购房积极性,扩大内需”。

  对此,长春市房地产管理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陈济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时间从5年缩短至3年,确实有过政策动议,“但一直没正式发布”。

  放宽经济适用房入市条件,在一些地方城市,被认为是无奈之举。在河南省漯河市,房管部门某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仅比商品房低一两百元,不具备明显销售优势。为此,政府建了经济适用房后,还要为其打广告促销。

  对于一些建设资金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而言,经济适用房是完成保障房任务的最佳选择。因为经适房快建快销,资金回笼快且能循环利用,与资金回收缓慢的公租房和廉租房比,还省去了后续管理的麻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有近半数人大代表反对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认为其“受益面窄,寻租空间大”。但政府部门坚持要建,所出示的理由,是经适房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融资”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于对经济适用房套利空间的预期,目前不少城市均出现房产中介公然叫卖经济适用房的现象。网上所公布的大多数房源信息中,所售经适房房龄均未满5年,有的甚至是1年房龄、从未入住过的新房。

  长春市房地产管理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陈济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自去年底他上任以来,内部开会反复强调廉洁问题,对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徇私舞弊行为,要“严查深究”。

  陈济生还表示,下一步可能会研究经济适用房封闭运行的机制,关闭其短期内上市交易的政策通道,堵住一些人借机牟利的政策漏洞。(记者 王玉光)

  走出“地荒”

  保障房建设压力真正传至地方之时,土地稀缺成为最大制约,地方政府自行突破政策成为无奈选择

  每一个上下班高峰期,郑州人民路与二七路的交汇处都变为一个巨大的移动停车场,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正处在第一条地铁建设所带来的冲动中。这项为期五年的工程,正在迈入攻坚期。而比之更为迫切的是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这正成为郑州缓解“地荒”所打出的下一张牌。

  按照河南省分配下来的任务,在接下来的5年中,郑州市将建设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各类保障房。而之前的5年中,整个河南省保障房建设总量为4952万平方米。对郑州来说,这张“军令状”绝不轻松。

  郑州市“十二五”保障房建设规划(讨论稿)显示,从今年到2015年,保障房用地供应总量为20481亩,其中今年的任务量为3510亩。

  郑州市国土局人士表示,以往每年的住宅用地供应量大概在200~300公顷(约3000亩~4500亩)。以此数据看,仅保障房用地就接近这一平均水平。

  压力之下,郑州开始瞄准城中村及远郊村的土地;另一方面,着手尝试引入制造企业参与建公租房,缓解土地及资金压力。

  严格来讲,此两种对策游走于政策边缘。前者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后者为工业用地。国土资源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这两类土地能否用于保障房建设,目前尚无明确政策。“是新出现的情况,政策是否允许还需要观察。”

  “从省里到市里,落实保障房用地的压力非常之大,从上到下都在找地。” 接近河南省政府的人士说。

  地荒压力

  53823套房,700万平方米,140公顷土地。无论房管局还是国土局,这一串数字都已背得滚瓜烂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