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卫保障房 地方政府将如何变压力为动力(5)

2011年05月04日 13: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源头控制

  在“墙脆脆”、“楼倒倒”等一系列质量乱象的背后,保障房的质量控制源头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2010年7月31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出通报:大兴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保障房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明悦湾项目B、C区8栋住宅工程出现混凝土试块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该项目随即被责令停工、停售。

  2010年10月,市建委正式发出通知,责令明悦湾8栋问题楼拆除重建。这成为北京首例因质量问题被拆除的保障房项目。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京明月湾拆楼事件给人们的首要启示,是保障房建设不能克扣成本。由于政府要求开发商代建的保障房利润上限为3%,“对于施工方来说,要想在3%的利润上限里求利,只能违规发包;而对于承包者来说,不偷工减料似乎也不可能获利”。如此,一层层盘剥下来,保障房质量失控似乎成为必然。

  但是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的了解,保障房建设成本控制的根源在于——保障房建设中的资金捉襟见肘。

  长春市住房保障与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济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经过反复测算,长春市目前将保障房建安成本严控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略低于商品房成本。“目的无非是想用有限的资金,多见几个平方米的保障房,让更多老百姓解困”。

  据了解,长春市完成年度保障房建设计划所需资金30亿~40亿元。“对地方财政是天文数字”。因此,房管部门的期望值并不高,仅希望财政部门能给3亿元的贷款贴息,其余资金都将通过市场化方式、银行信贷筹集。

  正因为如此,保障房建设资金可谓“数米下炊”。既然成本被定死,保障房的建设质量就只能依靠“严抓管理”、“严看死守”。

  但另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空间非常有限。”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曾经对媒体表示,“不主张过分压低成本,这样容易出豆腐渣工程。”张贵林坦陈,住总承建的北京明月湾保障房项目的质量问题,恰恰在于“甲方强制使用低于市场价的施工材料”。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目前保障房质量问题暴露较多的,大都是由开发商代建、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相比之下,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直接承建的保障房,质量往往能够保障。这是否意味着,配建制的保障房建设模式,也是引发保障房质量失控的一个根源?

  对此,一些主张配建制的地方官员并不认同。“我们搞保障房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让中低收入人群过于聚集,这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民窟现象。所以保障房建设一定要坚持和商品房混搭、混建的原则。”一位地方官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然而,一些被“配建”的开发商却极力反对,认为政府将保障房建设的责任强加给市场,推卸了自身的责任。华远地产前董事长任志强就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鉴于上述争论,折中的办法就是加强对“配建保障房”的监理。比如长春市最近就正在研究类似的办法,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开发商配建的保障房须达到质量标准,政府才予以验收。否则,房子烂在开发商自己手里,政府概不负责。而且完不成配建任务,开发商的商品房部分也将受到预售制约。

  陈济生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长春市负责保障房主体建设任务的市属国有企业,最近新成立了直属施工单位。在今后的保障房建设中,将尽量多采用自家企业直属的施工单位,而非联营、挂靠企业。

  保障房是百年大计

  2010年3月29日,拆迁安置居民入住成都一个用于安置拆迁户的住宅小区——“蓉华上林”。令人惊诧的是,它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等品质,都改变了许多人对拆迁用房“能对付就对付”的印象。

  2001年,成都东郊工业区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城市拆迁安置房建设便成为成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2007年9月,这个取名“蓉华上林”的项目开工。无论是政府还是建设者,都没有因是“安置用房”而降低品质的标准,相反,项目在酝酿阶段就明确提出了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为标准开展建设的追求。2007年10月16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评审会在成都召开,“蓉华上林”项目因其优良规划、设计以及追求低成本与高质量、高舒适度统一等理念,被正式列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项目,成为成都市首例“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侵袭正在建设中的“蓉华上林”。5月29日,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检测后认定,“蓉华上林”从基础到主体结构均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

  虽是安置房,“蓉华上林”100%小户型设计却实现了全装修交房,建设标准足以满足商品房客户的需求。据当地人介绍,2009年12月,在满足拆迁需要后,政府将其剩余的300套安置房转为商品房公开销售,价格与周围新开发的商品房相当,开盘当日两小时内全部售罄,而全部商品房的销售款则用于后续保障性住宅建设。

  2010年12月15日,这个项目还获评“国家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并获得产业成套技术推广、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三个单项金奖。

  保障房,绝不能因挂上“保障”二字而产生任何短期行为,保障房同样要讲求品质。“蓉华上林”提示的就是:保障房是百年大计,就要有建设百年住房全方位的考量。(记者 王玉光)

  工业用地绸缪

  尽管陈兴和认为公租房的主角是地方政府,但今年漯河仍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企业。在18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规划中,当地一家企业承担了12万平方米的任务。

  “市政府按照工业地价给地,手续正在办。公租房建设的方向也很明确,要围绕产业聚居区来建设。”陈兴和透露。

  双方的动力何在?《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以工业用地换企业支持,此为双方的真实用意。

  上述企业在承担12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任务后,自己规划了一处400亩地的电子工业园区,“这块地按工业用地给它,很便宜,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不到1000元,扣除政府补贴,等于是一平方米的房子投入才几百块钱。”知情人士说。其所建公租房可以作为电子工业园区的配套,另一方面,因公租房建在产业聚居区,可以满足此区域的人租用,并收取一部分租金。

  对企业而言,低价拿到的土地可作为融资资本。“按照市场价格一评估,价格就高了,可以去抵押融资。”

  陈兴和表示,今年漯河的任务就这样落实,其下属的一个县也是这个模式。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7%的配套用地标准,这一数字已经超标。但陈兴和认为,该地为工业聚居区,方圆几平方公里没有住宅,建公租房也是为了满足整个区域的需要。“因为是电子公司,对劳动技能要求也更高一些,需要稳定的技术工人,这是企业的想法。外面的企业也可以入住。便于项目招商。”

  漯河此举与郑州不同,后者土地稀缺现象严重,工业用地也已经寸土寸金;而漯河的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期,工业用地价格每亩仅为十几万元。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小城市以土地换取企业支持,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

  陈兴和认为,这一做法和公租房政策设计的初衷相吻合。“公租房解决的是夹心层,这个群体主要是新进城、新就业人员,大部分在产业聚居区。就近安排居住,无论从城市布局,还是工作和生活的便利,都是合理的。与公租房制度设计的初衷一致。”

  漯河的廉租房也采取了类似的社会化模式,在今年的12万平方米廉租房中,其下属一个开发区承担了9万平米,另外3万平米交给下属的一个县来做,市政府的压力很小。

  但陈兴和认为这个模式不能持久。“正好碰到企业有积极性,但明年没有企业建怎么办?‘十二五’期间,这不是我们的主要路子,下一步我们要有其他的建设方式。”(记者 魏洪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