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调查称网络代购潜藏多种风险 事后维权障碍重重(2)

2011年11月20日 14:5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代购行业利润惊人

  主持人:所以两位更多的从法律的角度希望能够给消费者一些惊醒,毕竟我们现在现实看到的情况是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有了这样的市场需求之后如果法律能够跟的上脚步把这个事逐步的完善,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最大的保障。那现在想问一下两位,据一些代购商户给我们介绍的一些情况说,比如说国外的洋奶粉便宜,一般每罐的成本是在150到170块钱之间,所以很多人在想这个代购商户他的利润从哪来呢?包华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包华:据我了解代购商户的利润主要有两块来源,第一块来源是他的服务费用,有些代购商户明确要求有10%、15%的代购费用的,这是第一块。第二块来讲存在一些价差,也就是在国外我们看到的一些产品的价格和国内的产品价格差距比较大,这种情况下不排除个别商户在价差上来讲赚取一定的利润,而且由于比如说洋奶粉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需求量非常大,一个孩子一个月要吃多少奶粉做过父母的都心知肚明,这种情况之下如果需求量数量很大的情况下,价差尽管比率不高,但是汇总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两大块的收入来源应该是看得到的。

  主持人:包华认为有这两大块做支撑,所以代购的商户他们的利润也是显而易见的,占领你对电子商务也非常了解,你怎么看。

  赵占领:我觉得除了这两块之外还有一种比较不规范,尤其像奶粉我们现在代购应该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荷兰的可能比较多,但荷兰确实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华人在当地的留学生甚至有些比如经常去国外,去荷兰出差的人可能会大批量的扫货,他们的超市可能刚一上奶粉被中国人很快的扫光了,导致包括当地的一些人包括一些华人意识到这里面市场需求非常大,有些人进行诈骗,有可能是提供一些从其他的渠道进一些劣质的奶粉然后进行包装之后销售,可能赚取了这部分利润,除了刚才的那两种正常的利润之外还有这种。

  主持人:而且我们了解到15%左右的代购服务费,所以他们一般每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块钱左右,在北京、上海一些专业代购网店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每个月甚至他的收入是好几万块钱,所以利润是相当可观的,在这样的利润驱动之下他们去代购,在代购的过程当中你比如说刚才我们之前介绍的这位方女士,我们会觉得她很辛苦,她可以辗转几个城市去帮别人买奶粉,因为有这样的利润在这做支撑,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他们的辛苦的奔波。

  代购奶粉,因何兴起?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在淘宝网当中搜索了一个“代购奶粉”,找到相关宝贝是34025件,品牌涉及到明治、培美、赞臣、惠氏、雀巢、美素等等近20种大家很熟悉的奶粉,产地有日本、新西兰、荷兰、美国、新加坡、瑞士、西班牙等等,所以看到了这一系列的调查和数字我也不禁想问为什么网络代购洋奶粉的生意会这么的火爆呢?包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包华:我想到的原因让有点尴尬,甚至于我觉得应该是挺讽刺的一件事情。因为实际上消费者现在对于国内奶粉的质量是非常不放心的,举两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情,第一个是大头娃娃,大头娃娃的产生是因为儿童配方奶粉里面蛋白质不够,造成了营养不良,出现了大头娃娃。所以我们中国的政府开始对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要推出检测,推出了一系列的检测标准以及检测工具,推出之后后面大家碰到第二件事,大家更耳熟能详的是三聚氰胺,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我相信很多中国的家长们对于中国奶粉的信任已经消失了,忍耐的底线已经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会看到哪怕是中国大陆本身销售的奶粉中,外资的奶粉国际大品牌的奶粉占了半壁江山以上,国产奶粉现在已经市场很狭窄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买国际品牌奶粉又比较贵,确实比较贵,由于巨大的价差这种情况导致消费者走向国外,因为我们现在国内外两边跑的人非常多,先开始是通过一些亲戚朋友出国去带,后来发现逐渐数量庞大了之后就市场化了,成了一条龙的服务了。另外其实重点是在于中国老百姓传统的对于孩子的关注,有好的一定不吃差的,有贵的一定不选便宜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老百姓中非常普遍,尤其对于孩子,表现了中国长辈队晚辈的关爱,这种关爱也存在一些盲目和非理性的成份在里面,这两个原因但摆出来之后,前者我觉得是属于公共食品安全问题,后者讲到了一个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感情因,所以这两种因参合在一起,代购洋奶粉的生意也不可能不火。

  主持人:我觉得包华分析得很全面,尤其是在第二个情感因素当中,可以说直接打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很多人都是这样,不光是奶粉的事情,对于孩子中国人对于传统的孩子的教育观,永远是亘古的不变的,一定给最好的,一定给最贵的,但是未必是最适合孩子的,这是现在的一个现象,我不知道占领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赵占领:我很同意包先生的两个观点,但是现在洋奶粉在中国的奶粉市场上应该不止是半壁江山了,是在出三聚氰胺之前大概是一半左右,现在的市场份额大概是80%左右,也就是国产奶粉不到20%大概这样一个比例,刚才包先生说的这两点原因之外我觉得的可能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就是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这种市场的需求下,有些专业的网站、专业的公司的商业化的运作,有一些电子商务的网站专门从事这种奶粉包括其他奢侈品的网络海外的代购,而且这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这个产业目前应该是每年有几百亿的产值,应该说这些企业代购现在来讲比个人可能更规范一些,可能更有保障一些,也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包括一些之前的私人代购的推动下,所以导致洋奶粉的生意比较火。

  利润空间巨大,多方“共赢”

  主持人:刚才两位分析的其实更多的是从国内的一个现状做的一个考量,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之前节目一开始介绍的定居荷兰的这位温州的方女士,她给我们介绍的那边的情况,方女士就说,西欧国家很多对于婴幼儿食品是有政府补贴的,所以价格很便宜,比如说荷兰的超市一罐牛栏奶粉只卖10欧元,到德国走快递每罐奶粉的运输成本是在60左右,快递包裹过海关被抽查到的关税和检验检疫的费用都是由买家自己来承担的,所以一罐牛栏奶粉折合人民币它的成本应该是在160块左右,就是对于代购的卖家来说他们也是有利可图的,等于是双方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市场的切合点所以才催生了代购洋奶粉这样的一个事情现在如此的兴盛,那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代购洋奶粉的生意这么火,是不是也是因为它的存在确实存在巨大的一个利益空间,这是我刚才看了方女士资料之后我最大的一个疑问,您认为呢?包华。

  包华:利润空间肯定是巨大的,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洋奶粉直接由中国的合法渠道进行进口的话,我们的企业至少面对两道税费,第一道是关税,第二道是增值税,这是一定要面对的。那么这两道税金一旦交纳之后,他在我们零售的价格的比例就已经相当高了,刚才我们只讲到中国的内陆的情况,刚才方女士提供的资料里面还显示了国外的奶粉的销售里面,大概销售单价里面含有政府的一部分补贴,也就是它比正常价格要偏低一些,而我们在这样的价格基础之上,一又拿不到政府的政策补贴,同时还要加中国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价差就已经明显出来了。我原来关注过一款产品,不是奶粉是一款戒指,在国外的店面上去欧元报价的情况下大概三万多人民币,折合三万多人民币,国内百盛的专卖店是四万八千块人民币,大概相差了30%左右,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我们国内外很多产品的价差是巨大的,而这个价差既我们消费者所关注的,也是代购机构们所关注的,他的利润可以从这个价差取得,也就是他算上了运输费用等等一系列的费用最后还是比中国本地销售的产品要便宜,那么这个空间本身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有空间的情况下才能存在市场,有需求才有供给,在有价格空间的情况才会存在市场,所以现在这个市场应该说成为了我们中国政府控制之外的另外一个民间的进口活动了。

  主持人:所以这个价格空间很大,所以才会让这样的事情如此的兴盛,在短时间之内,可能之前就像我们说的去年、前年甚至还听的是你去国外帮我带一个什么回来,但是现在网络代购已经如此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就让我们必须得好好的关注个话题,所以坐在我对面的占领我也有一些问题也格外的想让你来帮我们做一个回答,因为你是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内人士,你认为网络代购代沟洋奶粉的生意,就是仅仅是这一方有人在受益吗?就是代购的这一方有人在受益吗?

  赵占领:代购的这方其实也不仅仅是一方,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几个主体,一个是国内的消费者,还有一些是国外的代购者,也有可能是实际购买人,也有可能是有一个第三方的网站或者是网店,总体来讲在这个过程中按一般情况讲,应该是三方共赢的结果。为什么共赢?因为这里面价差是非常大的,因为关税的原因,增值税的问题,尤其是关税,因为很多的奢侈品包括奶粉关税能够达到50%以上甚至更高,这个差别应该说导致这样的空间非常大,所以很多人去从事这样的行业,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国外这些华人和留学生,他们在国外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现这种海外代购的方式确实是一个比较一个生财之道,而且他们发现这种方式也比较好赚钱,刚才这个案例里面的方女士一万块钱还是兼职的,如果是专职的话可能会达到几万,所以说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利益的驱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