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情侣劝阻乱扔垃圾被打续:4人全部查获 3人为大学生(2)

2013年07月18日 08:04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各方讨论

  为何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如此淡薄

  近几年,因劝阻他人不文明行为反而被打案例时有发生,在百度里输入“丢垃圾、被打”等关键词,仅今年5月、6月,武汉、福州就接连发生过两起类似事件,伤者也都因被打而住院。只是,与昆明案例不同,武汉和福州的被打者都是环卫女工。

  随着昆明案打人者的落网,警方通报,4名涉事者竟有3人是大学生,其中1名大学生也因涉嫌参与了打人被刑拘。

  针对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劝阻被打事件,本报邀请环卫工、在校大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谈了自己的看法,以图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环卫工

  “说了还自找气受”

  夏成英夫妇都是昆明市环卫工人,他们尽职尽责,从不会、也不敢指责市民乱丢垃圾。

  “维护城市的公共卫生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没有理由埋怨!”夏成英强调,打扫指派地点的卫生就是夫妇俩的事。夫妇俩打扫环湖东路尽头到立交桥附近的路段。这个路段电动车、轿车居多,尤其是上下班时段,立交桥下车流量很大。

  夏成英表示,经常遇到电动车和轿车司机丢垃圾的情况,但也不好说丢垃圾的人,“说了还自找气受”。

  让夏成英最反感的是早上清扫的各色垃圾。“可能是吃夜宵扔下的。”夏成英说,餐盒最难打扫,有油渍、占空间、又不好收拾。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夏成英夫妇仍庆幸自己清扫的路段比较好,而清扫龙泉路的李学仙就不那么幸运了。

  岗头村附近,龙泉路边栽满了绿化树,一到秋冬季节,树叶都难以扫完,更何况旁边还有学校、小区、公交站点。“这两天好多了,孩子一开学,上学、放学的时候就满地垃圾了。”李学仙负责路段共4个垃圾桶,每天都可以倒四桶。更让她纳闷的是:“没吃完的桶装泡面都可以安然被‘放置’在路上。垃圾桶周围总有零星的垃圾,早上有居民图方便直接把大袋的垃圾放垃圾桶旁。”

  对于乱丢垃圾的人,李学仙没有看见过。“都是背着我丢!”往往是扫干净了,回头一看,又是垃圾。“几十米就一个垃圾桶,人家就是不愿意往里扔,没办法!”她表示很无奈。

  大学生

  行为礼仪规范是从小形成的

  “制止乱丢垃圾,竟然被打,而且打人的人居然还有3名是大学生,这件事真让人匪夷所思,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定位吗?”杨同学今年在云南某大学读大二,她觉得学校应立即开设道德礼仪相关课程。同为大二学生的小顾很赞同杨同学的说法,她表示,乱扔垃圾绝非小事。

  对此,也有同学持不同意见。

  “不能因为一个大学生参与打人事件,就把问题上升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问题吧!”云南大学的小孔谈道,自己周围很少有乱扔垃圾的行为出现,不能以偏概全。

  大学生小赵觉得,行为礼仪规范是从小形成的,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启蒙教育有关,应该从小加强文明意识培养。而作为大学生,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开设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实在有限,开设课程可能意义不大。

  律师

  指正者应得到全社会赞许

  “增设垃圾桶、增加环卫工人数量,争取一流的市容市貌,这就能达标‘卫生城市’?”谈及乱扔垃圾反打人事件,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春光发出这样的疑问。

  他谈到,很多城市在搞好城市整体卫生环境的同时,忽略了市民个人的卫生习惯,这是“治标不治本”。在他看来,一个几百万人的城市,只有每位市民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打造真正的卫生城市。

  而针对当事人乱扔垃圾还打人,李春光表示,这不是一般的浅层问题,其有深厚的社会根源。“当下,你成不成功、幸不幸福都是以物质作为评判,人们唯物质是从。结果,将个人的精神需求、修养等直接留白。在物质驱使下,人急躁了,‘戾气’也就随之而来。”李春光说,戾气会让人急躁,试图用暴力快速解决问题。乱扔垃圾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戾气所致。

  事件因为有大学生的参与而备受关注,人们将焦点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上。“这其实无太大关联。”李春光认为,大学生首先也是公民。“无论是不是大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才可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同时,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指正的人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赞许,起示范作用。”

  大学教授

  道德逆袭并非好事

  针对乱扔垃圾反打人事件,云南大学石鹏飞教授感触良多。

  “就刚刚,在学校食堂,一个穿得很时尚靓丽的女子明晃晃地在插队。”石教授说,大学本应该是文明之地,但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的下降实际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具象,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意味着国家公权力的整体下滑。

  石教授谈到,法治与德治本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法治是基础,法律应该是道德的底线。但中国国情是,法治还没夯实稳固,却把道德上升到了主流位置。这种道德的逆袭并非好事。(刘晶晶 段玲燕)

 

【编辑:马婷婷】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