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事业单位改革完善顶层设计 破解体制机制“症结”(2)

2012年04月24日 15:5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破解体制机制“症结”

  创新体制机制是事业单位是否健康发展、公益事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而只是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增加收入,结果还是“花钱养人、养机构”,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真正提高,公益事业的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

  高层认为,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生机活力不足等问题,根子在于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管办不分、监管缺位两大症结,导致“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抓好创新体制机制的七大关键环节。

  一是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指导意见要求,行政主管部门要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淡化和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对此,地方已经先行先试,比如上海成立国资委下辖的医院管理中心,北京在卫生厅下设医院管理局,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二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责权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五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六是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此,指导意见规定,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公益一类给予经费保障,公益二类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七是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加强事业单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这可被视为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新格局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确保基本、完善政策、强化监管”等四方面。也就是说,衡量政府是否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责,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是否保质保量地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不在于从哪里得到这些服务,也不在于以任何形式举办公益事业。

  当前,我国公益服务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明显不足。统计数字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例如,美国的民办高校占比为60%,日本为70%,中国为28%;新西兰的民办医院占比为50%,日本为65%,中国为19%。可见,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市场浪潮洗礼,我国社会力量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举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逐渐增强。鼓励和支持他们兴办公益事业,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增加服务品种,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选择权。而且,与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相比,不少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机构在工作效率、运营成本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往往还具有一定优势。社会力量的介入,还可以对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在内部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压力,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就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推进公平准入。指导意见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同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相关产业发展。

  准确把握“四分”方针

  由于全国126万个事业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区、各行业情况差异也很大,事业单位改革艰巨复杂,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指导意见提出,推进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业单位改革的自身规律出发,在改革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不搞“一刀切”,而是以“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作为基本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而且对于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单位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坚持分业推进,主要针对的是与行业体制改革的政策衔接。指导意见强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这也就是说,此次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通过总体设计,着重解决不同行业和地方改革中涉及事业单位的基础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衔接性问题,而不是“另起炉灶”,不能替代正在进行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

  坚持分级推进,则是指按照事业单位分级管理的原则,分级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其中,中央负责指导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地方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实施,中央和地方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省级党委、政府除了要抓好本级事业单位改革外,还要对本地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负总责。

  坚持分步实施,是充分考虑到事业单位改革复杂性、长期性而设定的方针。由于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受多重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15年的阶段性目标和2020年的总体目标。

  即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在具体改革任务上,中央也提出了分步实施的要求。如先开展清理规范再进行分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也要先行试点,探索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推开等。有的改革措施,可以根据情况,允许过渡、逐步实施,不要求一步到位。各地区各部门在中央规定的改革步骤下,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切实作出分步、先后和渐进的安排,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杨琳)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